時教授是某醫院退休教授。他本有個幸福的小家,可到晚年,先是兒女們相繼另立門戶,妻子因病離他而去。他整天哭哭啼啼,執意要跟愛妻而去,最后發展為絕食,每天僅靠注射葡萄糖來維持生命。
為能幫助時教授走出老年孤獨寂寞的誤區,張淑清、蘇慶和吳明3位老同學商量來討論去,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幫時教授再找個老伴。
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積極發動他們各自的親屬和朋友,利用祝壽過生日等各種社交活動,廣泛發布“信息”,努力為時教授尋找對象。先是張淑清在廣播電臺為時教授找了個播音員,兩人見面后都很滿意,可當播音員得知時教授還有個在外地工作的小兒子后,臉色就像立秋后的天氣,一天天冷了下來,其結果可想而知。后來蘇慶又托人在某醫院物色到了一個喪偶護士。這次又輪到時教授拿起大堂來,嫌人家文化品位低,缺少共同語言……如此這般地忙了幾個月,可沒一個能對上“號”的!
就在老友們為此一籌莫展時,時教授的兒媳透露一個信息,她說公爹一個人悶在屋里常常自言自語地念叨“喜榮”,可問他“喜榮”是誰?公爹卻守口如瓶。這讓張淑清忽地想起一個人來……
原來,在上世紀50年代末,時教授在衛校學習時認識了一個叫“喜榮”的姑娘,兩人一見鐘情,私定終身。可女方父母卻嫌時家成分高,硬是把這對好姻緣給拆散了。
為能找到喜榮,3位老同學從當年的那所衛校“順藤摸瓜”,幾經周折,方“摸”清了喜榮如今已成為一個給人做服裝的裁縫。雖然沒打聽清楚喜榮的裁縫鋪在哪里,但得知喜榮也獨身一人。
3位老同學一下來了精神,動員起各自的“另一半”,6個人分作3組,每人手里都擎著一塊“尋找小妹喜榮”的木牌,分別到市區各大服裝市場去尋找。一天,兩天……半個多月過去了,6個人腰累酸了,腿跑腫了,鞋磨破了,嘴唇也都干裂流出了血……可“喜榮”仍是杳無音信。就在大家聚在一起犯愁時,喜榮自己找上門來了。原來她聽說有人在市場上到處尋找自己,居然是自己的老同學要為自己做媒。她被時教授的癡情和老友的熱心感動,主動登門道謝。
一對戀人久別重逢,每談及當年的那些“事”,他倆便感到體內有一股熱熱的暖流在涌動,從心底一直涌到腦門。經過6位老友做媒,時教授高高興興地再婚了。
看到時教授夫婦生活和美幸福,老友無不感到欣慰和高興,紛紛提議,將時教授夫婦的結婚之日定為4家8位老友聚會之時,而成立一個“八老聯誼會”,每月一次,輪流坐莊,或讀書作畫,或聊天談心,或交流保健養生之道,親如兄弟姐妹,一人有事大家相幫,和睦溫馨,長年堅持不輟。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