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心理問題高發人群。據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中出現心理不適或心理疾患的比類高達10%左右,而作為其中的重要構成,高職生尤其是剛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新生由于角色的轉變,環境的變化,可能存在不少心理問題。選擇所在鹽城地區的4所高職院,隨機抽取新生樣本1000,其中,男女各占40%、60%,專業分布涉及師范、紡織、護理、機電等文理工科類。采用UPI問卷調查,所得統計分析結果來看,高職新生還存在許多負面心理,如環境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惑,學業困難和專業認同不高,失眠率偏高,自卑等。旨在對高職大學新生適應心理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有效地調適。
關鍵詞:高職新生心理適應不良心理健康
一、引論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不斷深入,高職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合適的高職院校已經成為高考的熱門志愿。由于高職生源多樣化,先期知識儲備差異、學習動機差異、生源質量差異,使得剛進入到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任務的高職院校的新生確實存在不少心理問題,結合UPI問卷調查所得統計分析結果來看.普遍存在如適應新環境能力差,人際交往適應困難,對教學、學習方法不適應,對專業的滿意度不高,自卑感較強等。
二、心理健康普查與分析
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簡寫為UPI)的簡稱,是為了早期發現有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精神衛生、人格健康調查表。UPI主要以大學新生為對象,人學時作為心理健康調查而使用。
用UPI對鹽城地區四所高職院校的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被調查總人數為1000人,經過統計分析結果分別為:第一類為43人,占4.3%;第一、二類兼有型的78人,占7.8%;第二類有283人,占28.3%:第三類有596人,占59.6%;主動提出要咨詢的有17人,占1.7%。需要引起關注的人,即第一、第一二兼有型、第二類及主動要咨詢的共為319人,占總人數的31.9%。其中,第一類學生可能有心理問題,應進一步進行觀察并做相應的心理測驗,盡快建立咨詢關系,給予心理輔導;第二類,應保持關注,有條件時可約來面談或進行團體輔導;第三類學生屬心理比較健康者。
其中,還有四個值得關注的心理問題,以下對他們進行逐個分析。最近一年內“想輕生”的學生有l 2.6%。這些同學有最近一年之內有過輕生的想法,現在也可能有自殺或者自殘傾向,應及時與家長聯系,了解相關情況如家族史、過去史,同時在校期間給予觀察和關注,做好相應的心理測量,排除精神病性疾病,盡早建立有效的咨詢關系,嚴重者必要時要進行專業治療?!罢J為自己的過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學生占被調查人總數的4.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家庭對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完整的家庭結構、家庭氛圍、父母的榜樣作用,還是教養態度都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成長和發展。在筆者所在學校,由于家庭原因產生各種的心理不適和心理問題的比例占到70%左右;人生經歷是個體進行個性化和社會化的主要過程,曾經的心理印跡會在現實中有所體現,尤其是負面的事件對人的影響更大。以上所述都可能引起思想及行為上的偏激,更有甚者是產生人格心理障礙。對于這樣的新生,我們的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要多接觸學生、多了解學生尤其是性格孤僻和經濟困難的同學,要給予多一點的關注和溫暖讓學生有回家的感覺,尤其要正確引導他們,樹立信心?!皩θ魏问虑闆]有興趣”的學生占到了5.7%。這類學生內心很茫然,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總是感到全身疲憊無力,上課沒精神,生活沒滋味,常無價值及負罪感.度日如年、萎靡不振.時間長了有可能演變為抑郁癥,嚴重者可能會萌生自殺念頭。新生,初次遠離家鄉、父母及親人,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異地他鄉,有的同學進人到心理“無目標”期,面對新的環境,不知所措。“常常失眠”占到8.7%。這一部分學生從生理角度來講,很有可能有神經衰弱。進入大學后,面臨著就業升學的壓力,急于度過心理“無目標”期,產生了焦慮。對于這類學生學校,家長、教師不宜給予他們壓力,否則會使他們的癥狀加劇,造成身體和心理的不適,嚴重影響到學習。相反,給予一段時間的緩沖和調適,相信大部分學生會在新的生活和學習中,重新找到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對于個別的學生要進行引導和幫助,盡快適應新環境。
專業滿意度調查用五個等級進行劃分:很滿意、基本滿意、無所謂、不滿意、很不滿意。專業很不滿意的和不滿意兩個等級的學生總人數為378人,占37.8%。對于筆者所在的護理專業,這兩個登記的比例竟然高達68%。分析原因,這部分學生在志愿選擇時,大部分都是由父母親和親戚朋友建議或者包辦,以就業第一的心理進行選擇,沒有結合校情、專業的分析和充分征求學生本人的興趣志向,所以導致很多學生是帶著情緒進入學校學習的。另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社會的比較特別是同輩的比較,都會讓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這些因素會降低對學校、專業的認同。對這些學生除了進行專業指導教育外,還可進行專業興趣培養。如舉行一些專業的技能競賽,逐漸熏陶專業素養,引導學生干一行,愛一行。
三、結論
高職新生遠離了高考的重壓,一下全面放松,進入到真空的自由狀態,加上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惑和苦惱,會集中沖擊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面對可能會出現的對現實環境的適應、調整個人的期望值、協調好人際關系、重新分析自我,培養對專業的興趣和對職業生涯的規劃、克服可能存在的自卑、焦慮心理成為高職新生可能最先面臨的心理考驗,筆者認為,在新生入學后,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和引導學生做好心理適應。
1.建立學校心理普查制度,進行點面結合支持體系。在新生入校一個月內,對所有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可以選擇UPI、16PF、MMPI、SCL-90等量表。對篩查的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結果分別對待。并作進一步的關注和跟蹤反饋。
2.加大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開放心理咨詢室。充分利用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的社團組織,結合5·25心理健康月,定期專項和長期常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健康心態、陽光校園。同時,借助心理咨詢室,定期開放,同時開通網絡、電話、信件咨詢等。
3.建立院-系-班級三級心理防御機制,院級的心理健康中心,系部專職心理輔導老師(輔導員)和班級的心理委員,讓心理支持就在學生身邊,隨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以便及時引導、解決。
4.關注新生中的特殊群體,以點帶面,拓展心理幫助的影響力。這里的特殊群體包括孤兒或單親家庭、貧困生、心理普查異常群體。緊緊抓住新生中的特殊群體,用愛心、耐心去幫助和引導每一位心理弱勢同學,使他們能夠健康愉快地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調查研究.景明網,2005.
[2]馬立驥,陳丙斌,張建美.安微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陳四蘭,江紅.淺談高職大學生的心理適應.時代教育,2009,(1):14-15.
[4]呂英.高職新生心理適應問題淺析.時代教育,2007,(O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