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長生殿》譯本為范例,研究典籍英譯翻譯過程:內容深度理解、語義初步轉化與語義空缺填補,并探究譯者在典籍英譯分支——戲曲英譯中的技巧運用。
關鍵詞:戲曲典籍英譯長生殿翻譯技巧
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美若瑰寶的文學作品凝結了古代文人的智慧與成就,若能走出國門,必將得到盛譽。典籍英譯,這項年輕的文化事業,在近年來頗具蓬勃發展之勢。但相比之下,戲曲典籍英譯,作為典籍英譯的一項分支,只吸引得較少的關注度。曲,較詩詞經說之異處,便是前者更為歸真而傳情。歸真,便是天然去雕飾,雅俗共賞;傳情,即為曲詞音韻相融,可壯闊豪邁,可清麗淡雅。這些鮮明的特點使得戲曲與詩詞經說相較而毫不遜色,若能翻譯得當,這些文學蒼穹中的星辰亦將在國門之外光輝燦爛。
《長生殿》、《西廂記》、《琵琶行》、《牡丹亭》、《桃花扇》并稱為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的五大名劇。其中,清代戲曲作家洪昇,三易其稿,十年著成的《長生殿》,堪稱明清戲曲中的奇葩,以其獨特細膩的歷史觸感,清新悠長的音律詞韻,在中國經典戲劇領域中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而久經流傳。
以筆者拙見,戲曲典籍英譯,應從其通俗易懂,文風流暢的特點出發,在忠于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翻譯。翻譯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內容深度理解、語義初步轉化與語義空缺填補。
一、內容深度理解
有學者提出,典籍英譯首先應強調理解?!皬脑闯稣Z到目的語的轉換要經歷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王宏,2009)?!贝藭r,內容深度理解即相當于語內準換步驟。古典戲曲,作為中國典籍一個重要的流派,在英譯過程中首要任務即為透徹解析原著。要做到這一點,譯者必須廣泛涉獵文籍,博覽古今歷史,先對原作產生宏觀的認知感與把握度,同時深入字里行間,援引辭典,反復推敲鉆研,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句法分析(Syntax Analysis)、語義分析(Semantic Analysis)、語境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及語用分析(Pragmatic Analysis)。請看下列英譯:
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統皇唐。
Since I became Tang emperor I have ruled,This might realm, conferring royal favours.
先從字面上理解,端,玄端之服(譚帆,2004);冕,大冠,皆為天子服飾;山河代指指江山,國土。經過了詞層面解析,便進入句法學范疇的分析:“山河一統皇唐”按照邏輯的語序,應是唐皇一統山河。這是漢語語言學中一個典型的音調序變的例子。文學創作中,為滿足語詞平仄和諧,在語義基本等值的基礎上往往要改變一下語詞的組合順序。翻譯時,遵照改變之前的語序即可。此時,譯者又會面臨一個問題:直譯與意譯的側重。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將字詞句法層面的含義帶進語境,進行分析。上述原文出自《長生殿》第二出:定情,為唐明皇出場時用語。從歷史角度來看,時值開元初期,唐明皇勵精圖治,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經此分析,譯者選擇了側重意譯:“Since I became Tang emperor I have ruled,this might realm”看到祖國山河大好,國泰民安,這位盛唐之君轉而實行無為而治。于是,“端冕中天,垂衣南面”便被賦予了天下太平,無為而治的蘊意,翻譯成最終的目的語文本,便是conferring royal favours.
二、語義初步轉化與語義空缺填補
在對原作準確理解的基礎上,戲曲典籍翻譯便進入第二個階段:語義初步轉換與語義空缺填補。這個步驟可理解為語際翻譯。之所以要特別提出語義空缺填補,是針對戲曲典籍自身的精簡性與含蓄性而提出的,力求達到最佳翻譯效果。下面,將此過程分別從兩個方面一一進行探究。
1.語義初步轉化
根據翻譯理論,在此階段,譯者通過對漢英戲曲作品詞匯、句子、語體風格及節奏特點進行對比,以目的語英語讀者為受眾考慮,力求達到嚴復的“信、達、雅”理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戲曲,作為文學文體,美學性可謂是其強大生命力燃燃之火的厚實柴薪。下面從文法、邏輯、結構、修辭四方面出發,探究針對戲劇文學的動態平衡語義初步準換。
關于文法,請看如下英譯:
聽好鳥猶作歡聲,睹新花似斗榮輝。
Though birds are singing for joyAnd spring flowers are ablaze with colour now.
由于中英句法表達上的差異,常常要進行詞性的轉換?!白鳉g聲”為一個動賓短語,譯者按照英語受眾的習慣,轉譯成句法學中的VP型短語(Verb Phrase):sing for joy;同理,“斗榮輝”轉譯成AP型短語(Adjective Phrase),使得目的語文本流暢通順。又如:
無端惹起閑煩惱,有話將誰告?
I am suddenly plunged in despair,
But to whom can I bare my heart?
另一個常見中英句法習慣差異之處為主被動句型的偏好。英語文學中常見被動句式以表達情狀,戲劇作品中更是屢見不鮮。引文中“惹起閑煩惱”經譯者轉換形態,譯成plunged in despair,譯后行文自然。另一點值得關注的地方,便是第二句用的倒裝,使得譯后的英文文本更加地道,不留翻譯體的痕跡。
(1)邏輯。學者言,中英翻譯時,在原文合乎情理的說法,換成英語有可能不合邏輯(王治奎,2005)。白話文的翻譯尚且如此,文言作品由于其歷史性,使得這種情況在戲曲典籍翻譯中多有出現。此時,就需要按照英語受眾的思維方式與邏輯習慣,通過意譯來達到戲曲典籍翻譯的動態平衡。下列英譯:
把一個朝綱,看看弄得不成模樣了。
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rack and ruin.
原文為否定之意,譯者將正意反譯,不僅未改變原意,反而得到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思維習慣的語句。又如,譯者將“枕邊聞香氣”譯為This hair perfumed my pillow,相比直接的譯法:smell the fragrance on my pillow,既避免了模糊不清的語義,又順應了讀者的邏輯習慣。再者,在《長生殿》的譯文中,所有的詞牌名替換為角色名稱,可以說是經譯者苦心所思,力求符合受眾欣賞習慣的決定。
(2)結構?!堕L生殿》英譯中最顯著的運用便是詞行的排列。文中譯者將唱詞一律轉換為的英語文學作品中行詩的形式,形成英語讀者的所熟悉的文學作品形態。
(3)修辭。修辭是進行戲曲作品創作時的魂靈之筆。在翻譯戲曲典籍時,不僅要考慮目的語的用詞構句是否貼切合理,還要考慮到民族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修辭習慣差異。如下文:
教人好疑怪,教人好疑怪。
This is strange,very strange
由于漢語喜重復,英語崇簡介,原文若譯為This is strange ,this is strange.,便會讓讀者好疑怪了。一向簡潔的英語語言忌諱重復,但只譯出This is strange,又會失掉原來的感情色彩。此時譯者做了小小改動。將修飾語very引入,既保留了原情,又避免了冗余。再有:
惟愿取情似金堅,釵不單分盒永完。
May our love be as close as firm,
May the phoenixes never be parted;May the box never be devided!
得出的譯文是一個典型的排比句,譯者通過分合譯技巧的靈活運用,最終達到了動態平衡。
2.語義空缺填補
上述過程之所以稱為初步準換,是因為經由此階段源出語轉換而成的目的語在語義上是尚欠成熟完整的。具體分析,是由于各國民族文化,社會視角,審美認知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此時的文本正如剛出土的玉石料,須加以潛心雕琢,予其神韻,而語義空缺的填補正是巧匠之工。語義空缺填補的基礎,是對源出語文本的準確理解,包括源出語文本的背景分析,文本語境解析,結構分析等;研究起點是尋找出語義確實的緣由,而填補原則是經過“激活擴散、推理與更新”(瞿宗德,2007)。此時,克勞地(Klaudy,2004)針對語義缺失提出的“顯化”(explication)分類策略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強制性顯化、非強制性顯化、語用顯化與內在顯化。
(1)強制性顯化。這種策略多用于由于源出語同目的語的語法與語義相異而產生的語義空缺。請看如下譯文:
失意空悲頭角,傷心更陷羅罝。
My luck has been bad, my ambition thwarted,And now I have fallen into a trap.
由于漢語語法靈活性較高,所包含的時態常常是隱形的,譯為目的語英語時就會產生模糊感與歧義。根據此原理,譯者補出了恰當的時態而完整了語義。在戲曲典籍英譯時,由于漢語習慣于省略另一點常常發生的語義缺失為成分語缺失。要保持嚴謹的語內義貫通,常常要經過推理推出完整的語義成分?,F舉出其中一例,像這樣為了使句意完整而補出主語的情況在整部作品中皆有出現:
雪隱鷺鷥飛始見,柳藏鸚鵡語方知。
When the egret is hidden by snow,
One sees it only when it begins to fly.
When the parrot is hidden behind a willow,
One detects it only when it begins to speak.
另外,補出隱含狀語的現象也常有發生:
論男兒壯懷須自吐,肯空向杞天乎?笑他每似堂間處燕,有誰曾屋上瞻烏!
A hero should carve out his way,Not simply rail at fate;The men of today are thoughtless as the swallows That nest beneath the eaves,Not knowing that crows have swarmed upon the roof。
堂間處燕出自《孔從子》,喻指身處空堂卻對自身危險毫無覺察的飛燕。而屋上瞻烏則源于《詩經·小雅·正月》“瞻烏爰止?于誰之屋?”描摹出憂國憂民之士。原作者將兩處用典合并得嚴絲合縫,語義流暢,將一代忠臣錚錚鐵骨烘托得淋漓盡致。
中國曲詞用典向來言簡意賅,不少甚至晦澀難懂。加之中國古今的變遷,中外文化的差異,曲詞用典的翻譯,若得當,便為作者與讀者構架出通達的橋梁,若失當,就挖掘出難逾的鴻溝。此時,譯者巧妙補出了隱含的意義:Not knowing that crows have swarmed upon the roof,語義頓時明了易懂。
(2)非強制性顯化。針對源出語與目的語的行文風格差異而形成的語義空缺。非強制性顯化與強制性顯化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得到的目的語文本,若不經過非強制性顯化,在語法語義上都是正確完備的,只是文風上略顯生硬。這時,譯者往往順應整體的文風,進行修改。例如,《長生殿》中形容楊貴妃身姿時的“一朵紅云空自漾”中的“紅”,此時若譯為pink或red從單純的語義上并無錯誤,但顯得乏味,失去了原文的色彩。故譯者將其譯為rosy,楊貴妃的曼妙身姿精致容顏馬上躍然紙上。又如,此句“累臣今喜作親臣”,為安祿山暫時得勢時的話語,譯者譯為 Once a prisoner, I am now favorite,既清晰了語義,又保持了文風。
(3)語用顯化與內在顯化。語用顯化與內在顯化,是從目的語讀者出發,為使其更好了解源出語民族文化而將隱含的信息暴露出來的顯化策略。
如文中的“細看流年與五星”譯成Reading men’s horoscopes or from the stars.流年是漢語命理學名詞,意指人一年的運氣。Horoscopes為西方的占星術,所包含對象為天氣,命理等,若單單譯為horoscopes,可能會對西方讀者產生歧義。此時,譯者考慮到其中的文化差異,加上了men,限制了對象的范圍,從而順應了目的語讀者的認知。
三、結語
通過對以上《長生殿》譯本的賞析,我們從內容深度理解、語義初步轉化及語義空缺填補這些方面領略了楊憲益先生及其夫人高超的翻譯造詣,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戲曲典籍英譯的道路上,中國譯者任重而道遠。在此,筆者衷心希望戲曲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清]洪昇著.楊憲益,戴乃迭譯.長生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2]譚帆,楊坤.長生殿選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