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的聲樂訓練,并不只是掌握了歌唱的技巧就夠了,更要通過對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在原創作品的基礎上,對歌曲進行藝術加工,更加深情細膩地表達歌曲的思想感情,并積極探索如何在歌唱中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使兒童在歌唱的實踐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和快樂。
關鍵詞:兒童歌唱教學 歌曲選擇感情處理
一、選擇適合的歌曲曲目
1.根據年齡特點選擇歌曲
一個人的成長如果按年齡來分,要經歷若干個時期,每個時期的特征、愛好、語言、情趣、需要都不盡相同,而且歌唱的音域和聲帶的情況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兒童歌唱教學為孩子們選擇演唱作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富有情趣,能夠引起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旋律動聽,音樂形象鮮明,節奏生動,并且易理解、接受、喜愛的,要符合其生理發展規律。
2.歌曲演唱形式多樣化。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為了充分調動兒童對作品的表演熱情,注意歌曲演唱形式要多樣化,除了獨唱,還要多演唱一些其它形式的作品,如二重唱、表演唱、齊唱、合唱等,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表現力、感受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3.貼近孩子生活,突出孩子特點
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的心中都珍藏著最美的旋律,洋洋灑灑,送上藍天,飄向白云,灑向大地”。你是否聽到孩子對小草的喃喃細語,你是否看到她們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走到她們身邊吧!跟孩子們一起去感受世界的美麗……在日常的訓練中發現,有好多反映孩子生活的好作品。選材時要抓的準。
如歌曲《對不起,沒關系》。這首歌描寫了小朋友在做游戲時經常會你碰到我我碰到你,小朋友間互相謙讓、禮貌、團結互助,小朋友在演唱這首歌時就像是在唱自己,特別貼近他們的生活。還有一首歌曲叫《讓我們蕩起雙槳》,此歌曲創作于50年代,這首充滿詩情畫意、旋律優美抒情的作品,曾伴隨著幾代人度過快樂的童年,之所以讓孩子這樣的喜愛是因為用孩子的眼睛去發現,用孩子的心靈去感受那絢爛的童年生活,所以讓人至今難以忘懷。今天又一首作品問世叫《讓我們再蕩起雙槳》,多一個“再”字非常巧妙地反映出當代孩子的心聲,歌詞是這樣的:“穿上美麗的衣裳,讓我們再蕩起雙槳,讓酸痛的手觸摸綠葉,讓緊張的神經感受陽光,忘掉書包里深藏的分數,讓我們在自然中自由飛翔”。許多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非常的投入、充滿感情,真切地抒發了他們渴望擺脫重視分數下的重重壓力,向往陽光、向往自由,向往多彩生活的內心感受。
二、歌曲的處理和表現
1.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有異”。其實歌曲也一樣,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用的地區歌曲的風格各不相同。我國人口眾多,56個民族的歌曲風格迥異,如歌曲《娃哈哈》:“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边@是一首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旋律歡快熱情具有鮮明的舞蹈節奏,了解了歌曲的風格特點,在演唱時注意歌曲的速度是稍快的,在唱到歌詞中兩個“娃哈哈”時力度要加強些,突出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形象,在演唱時適當加一些新疆舞蹈動作,效果更佳。還有眾多題材的歌曲,有愛祖國的,愛黨的,有歌頌老師的,有講文明講禮貌的,等等。體裁也多種多樣有朝氣蓬勃的、有進行曲風格的、有活潑歡快的、有優美抒情的、熱情的、天真的、愉快的,還有甜美的,深情的、有力的、自豪的、說唱風格的、寧靜的、自由的、開闊的,等等。在訓練兒童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明確作品的歌唱情緒是至關重要的。
2.挖掘歌曲的內涵
從歌詞入手,逐句、逐行、逐段的分析,概括出歌曲主要表達的主題深入了解歌詞,不只是停留在歌曲的表面作一般性的理解,要較全面地挖掘歌曲的思想內容,對作曲家的生平、生活閱歷以及其擁有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作進一步的了解分析,如一首兒童歌曲《藍藍的地球儀》:“我家有一個地球儀,天天藍在我夢里,地球儀里面沒有戰爭,白人和黑人都是姐妹兄弟”。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立意深遠的兒童作品,地球儀指的是整個世界,希望世界和平,不要戰爭,不要種族歧視,大家團結在一起,這首歌的旋律深情而舒緩,在演唱時聲音要自然而純真,像心中流淌出的涓涓細流,唱出對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渴望,要把這種思想深刻的理解好,才能唱的感人。
3.重視歌曲中的各種記號
找出演唱的基本速度,各樂段、樂句感情變化細微處,重視作品中各類音樂記號和各種潤腔手法,它會為歌曲旋律增光添彩,能表現歌曲的韻味,使歌曲更具有特色。如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歌曲很多的地方用波音和倚音對旋律進行裝飾潤色,使曲調更加優美動聽,突出了濃郁的鄉土氣息,表現了拾稻穗小姑娘的純樸可愛。又如:歌曲《野菊花》,穆志強詞,李嘉評曲。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拖腔很多,如歌曲中的“花”、“里”,一個字上運用了很多的音符,此處要唱得連貫、圓潤、委婉、細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唱出對野菊花的贊美。
4.富有舞蹈語匯的表現
根據作品的內容適當的加一些舞蹈動作更有助于歌曲的表達,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他們總是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來表達他們的快樂,早在我國古代的周朝就很重視舞蹈,《周禮·樂師》中記載:“謂以年幼少時教之舞,內則曰:十三舞勺、成章舞象,”由此可見當時就對少年進行身心健康的教育了,在歌曲的演唱中,適當地加些表演動作,用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反映音樂的情緒和變化,會使兒童更投入、更自然大方地去表演,在歌唱中鍛煉優美的體態,在愉快的氛圍中用身體動作去感受藝術的美感,通過表情、動作來協助聲音更好地表達歌曲的思想內容,多方面來陶冶孩子們對美的感受。
兒童的聲樂教學并不是想培養什么“小歌星”和“小歌唱家”,而是通過聲樂的學習和訓練,培養孩子良好的發聲習慣,提高孩子藝術素質,增強孩子的綜合能力。精心的選擇和處理作品會讓美的音樂走進孩子的心里,滋潤嫩嫩的心田,使孩子們從美的聲音中受到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并在優美歌聲的伴隨下健康幸福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賈平凹.話說音樂.四川文藝出版社.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概念.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