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水資源與環境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我國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性人才培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分析了國外人才培養的基本現狀,水資源學科面臨的新的需求和國外水資源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與改革。對我國各相關學科的發展態勢與人才培養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結合國內外的實踐情況,總結了外來的發展趨勢,并針對我國的實踐提出了外來水資源與水環境類人才培養的改革取向。
關鍵詞: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國際比較創新人才
一、引言
水是一項重要的環境生活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之一。我國是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這個數字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國660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嚴重缺水,城市年缺水總量達60億立方米(翟浩輝,2003)。因此,水資源與環境領域的人才培養已成為關系到我國未來水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最關鍵的智力因素。國家需要水資源與環境領域的理論知識完備、知識結構全面、實際操作技能強的人才充實到水資源與環境宏觀水資源與環境經濟運行、公共管理、微觀技術與工程和綜合研究領域。
二、水資源與水環境的人才培養國內外現狀
(一)國外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現狀
1.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
水資源是基礎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建設的控制因素,是戰略性經濟資源,已經成為了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1977年在阿根廷的馬德普拉塔召開的第一次聯合國水資源大會以來,水資源已成為世界性的熱點問題。26個聯合國機構參與與水有關的事務。水問題國際會議頻頻召開: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峰會;1997年在摩洛哥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論壇;1998年巴黎水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論壇等。聯合國環境署在2002年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或被嚴重污染,世界上80個國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嚴重缺水。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內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將面臨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全體代表一致通過將水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探討21世紀水資源的國家戰略及其相關科學問題,是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要議題之一。世界水協會分別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在法國巴黎、德國柏林、澳大利亞墨爾本、摩洛哥馬拉喀什、中國北京和奧地利維也納舉行舉辦了6屆世界水大會。
2.水資源與水環境學科發展遇到了新的需求
世界各國的水資源工作有了較大的進展。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了水資源評價活動。對水資源的評價方法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由于競爭性用水問題的突出,導致了投資以及水資源地區間、部門間和多目標用水間的合理分配問題成為缺水地區矛盾焦點甚至引發沖突,各國紛紛關注流域和區域的規劃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質與水環境惡化加劇,威脅到人群健康,水環境問題也成為研究熱點,各國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標準,建立了河流、湖泊與水庫的各類水質模型,在水資源學科中實行統一水量與水質的數學描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后,可持續發展觀念為水資源學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國在可持續發展觀念啟發下,從發展模式的高度認識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認識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相互關系,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管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中的作用,水資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價管理的相互關系,以及水資源管理中的經濟機制、法律機制和行政機制的作用,特別重視水資源技術與水資源經濟管理的緊密結合。對上述關系的再認識和大討論,推動了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兌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的改革。
3.世界各國對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模式做出的調整
國內外水資源與環境學科整合與人才培養的趨勢與已取得的成就。水資源相關學科交叉對適應未來發展的水資源與環境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目前國外水資源與環境學科發展的基本走向。新西蘭坎特布雷大學水資源博士研究生實行了多學科導師組的培養模式;意大利博科尼大學環境管理碩士課程增加了環境技術的課程;荷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利經濟研究所(UNESCO-IHE)范圍包括水資源安全(水文、水力學、地理技術、規劃、設計、管理、運行、環境評價等學科理論與技術綜合)、環境完整性(包括環境、生態、衛生等技術與法律、規制、機制與管理制度等的結合)、城市供水與污水治理(水文循環、環境治理技術、水處理技術、金融、投資、運行、維護、管理等學科結合)、水資源管理與治理(生態學、經濟學、政府管理、法律等)、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水文模型、水利工程、環境科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另外,新英格蘭大學水政策研究中心、喬治亞洲水資源規劃與政策中心、加拿大水政策中心、南澳大學水資源政策與法律比較研究中心、意大利博格尼能源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也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模式來構建的。
(二)國內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我國與水資源與環境教育相關的學科門類包括水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資源環境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地理學、旅游管理、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等。不同的高校在一些各學科都已不同程度的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有著各種聯系。這些學科對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各高校的學科建設的追求。目前存在問題有:
1.學科相對割裂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注重理工科的教學和研究,理工科與人文社會科學割裂較為嚴重。由于建國初期我國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技術對社會經濟的制約較大。但隨著我國進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日顯突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明顯地呈現出學科交叉融合和相互激蕩的趨勢,和上個世紀前期的學科不斷地細分相比是一個新的發展潮流(龔克,2004)。對于水資源與水環境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創新、重要工程單單靠一個學科遠遠不能實現。但目前國內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教學嚴重依賴于“二級學科”,這無疑顯得過窄和過分的隔離。這樣對人才培養、科研推動、工程項目全程科學管理形成了制度性制約。在新形勢下,面向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應通過建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為主題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組織和凝練團隊、平臺、項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水資源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型水資源學科群。
2.重技術輕管理
我國建國后最缺乏技術人才,為鼓勵發展而強調理工科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全社會普遍性的重理輕文觀念,一時也難以改變。從我國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來看,水利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受社會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環境管理、資源管理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技術研發和工程項目建設對經濟、管理、法律等人文學科知識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如南水北調工程,現在是建設期,在國家投資的前提下,技術顯得非常重要。但終歸要進入運行和維護期,經濟、管理、法律等學科知識將會產生重要作用。
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一些科學技術研發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技術高閣,投資大,見效不明顯。就水資源與水環境領域來看,區域的水文模型對解釋區域水文、水動力等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若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技術就顯得有些浪費。目前歐盟、美國等國家,把流域水文模型應用于水市場交易。體現了科學研究、工程技術與宏觀經濟管理的交叉與融合。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創新,培養了一批相關專業性人才。
3.學生從事的實際工作與學校的教育有脫節,人力資源培養成本增加
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結合不緊密。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碩士、博士學培養采取跟著的導師做科學研究項目為主。導師研究的領域相對于學生將來實際工作有時候要超前很多。學生的學術面比較窄不適應工作,甚至有的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單位管理聘用的人才又不滿足工作要求。學生的培養應該向縱深兩個方向培養。避免全社會人力資本培養成本的增加。所以培養的平臺應進一步放大,逐步突破學科的束縛。
三、我國水資源與環境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
1.以水為主題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水資源人才培養模式
水資源的復雜性決定了要想高度認識水資源,深入研究其規律,必須走多學科結合的路子。就水文與水資源專業來講,目前在世界其它國家設立水文水資源系或水文水資源專業的主要大學有:俄羅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大學,它設有水文專業,開展水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美國Arizona大學設有水文水資源系,它開展水文水資源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法國巴黎第六大學,貝桑松大學及巴黎國家礦業高等學院均設有水文專業;加拿大魁北克大學水科學中心培養水科學方向研究生;愛爾蘭國立大學設有工程水文系,印度Roorkee大學和捷克布拉格農業大學也設有水文系。其中荷蘭Delft水文課程分成三個方向:水文學、地下水水文及水資源管理。與水資源管理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除了開設水文技術的基礎課程外,還有經濟管理、法律、規劃等課程,一大部分師資力量是經濟、管理和法律專家。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將動力仿真系統用作水資源教育工具,幫助大學生在學校教育階段認識水問題的管理辦法、政策背景,以期學生能做出研究和宣傳的貢獻。引導學生思考現實問題,理解沖突、制定更有效的規劃決策提供現實的資料。學生們組成小組,進行角色分工,分別代表不同的利益主體,利用軟件能夠完成25年的仿真。在仿真的基礎上來制定規劃,并要保證規劃公平、合理、容易執行,大學生進入社會的優勢比較明顯。充分學習水資源的科學規律,不能僅僅停留在某項單一的技術上,應該全面認識水資源,發揮各學科的優勢,從水資源的管理、開發利用和環境實踐去理解水資源,通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經濟、管理、工程、技術等方面開設課程,滿足學生的學習的需要和人才的需求。
在新形勢下,高校要面向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應通過建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為主題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組織和凝練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促進水資源相關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深度融合的新型水資源學科群,構建縱深的多元培養體系,提高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培養水平。
2.注重水資源問題的實踐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實踐提高創新能力
水資源科學發展已經多年,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臨的問題也存在差別。僅僅局限于教科書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水資源人才的培養,不少大學已進行課程的改革。
哥斯達黎加地球大學對應用生態學專業對生態系統的認識課程開設了分期的逐步提升學生認知和興趣的系列課程,課程選取校園內的濕地進行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對濕地、水質管理和水資源保護的教育的理解。第一學年開設自然資源管理的生態原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對商品、經濟、管理、機制等概念產生興趣,積極學習或選修一些相關的課程;第二年開設關于地貌單元的實踐課,鼓勵學生到濕地周圍調查,使學生真正了解實際工作面臨的困難;第三年開設應用生態學,充分理解減少濕地負面影響的意義,理解濕地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年開設實踐課和專業教育課,鼓勵學生去開發濕地,去管理濕地。最后還作為導游組織參觀濕地,向公眾介紹,把濕地教育推向更高的境地。
坎特布雷大學的工程學院也從事了校園內的水資源研究,構建了水文模型。可以直接給本科生開設試驗和實習課。同時通過學科交叉與管理學科的導師共同指導博士研究生從事這一區域的研究,如污水處理市場化、雨污市場化管理等,實現多學科的交叉。
因此,引導學生關注實際水問題,提前深入認識水資源,切實感受社會對水資源人才的需求和迫切需要解決的水資源問題,激發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能力。利用國家和區域現有的工程項目,建設高水平的實踐基地,在實踐中擴展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
3.讓學生成為重大應用性科研成果的傳播者和實施者
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針對應用性科學研究,實施成本也比較高,讓學生能夠最早接觸科研成果,讓其成為成果的執行者和傳播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轉化,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就業率。特別是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力度,爭取在重大科研創新平臺和重大工程項目平臺下培養大師。
4.提供探索創新環境和平臺,培養拔尖復合型創新人才
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科學總結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創立各類水資源與水環境人才創新平臺。以水資源為主題培養多元復合型人才。并積極調查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實行開放式培養;堅持“以人為本”,“以能力為導向、以實踐為背景、以創新為目標”的培養原則。在培養過程中,堅持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跨文化交流相結合,尤其要強化工程實踐、突出創新和加強國際化,培養一批拔尖復合型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William J. Mitscha,Julio Tejadab, Amanda Nahlika, Bert Kohlmannb,Blanca Bernala, Carlos E. Hernándezb, Tropical wetlands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education on a university campus in Costa Rica,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4):276–288.
[2]Alison Williams, Kevin Lansey, James Washburne, A dynamic simulation based water resources education too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471-482.
[3]Sigrid Blo¨meke,Lynn Paine Getting the fish out of the water: Considering benefits and problems of doing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at an international level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2027–2037.
[4]ALLEN V. KNEESE and BLAIR T. BOWER:Managing Water Quality: Economics,Technology, Institutions. Johns Hopkins Press, Baltimore, Maryland 21218, for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Inc. 1968.328.
[5]Tom Stephenson.A process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water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education,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12):191-195.
[6]陳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國內外水文水資源專業教育比較研究.河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7]賀立路.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與理論支撐.
[8]張長寬.現代水利人才培養與供需分析預測系統研發.
[9]孫連鵬,曾令初,張再利.構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培養環境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中國建設教育,2008,(10).
本文受到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環境經濟中心2009年開放項目(項目編號:2009A01)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CUG09020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