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標教學”的宗旨是:教師為“掌握”而教,學生為“掌握”而學。“目標教學”把以知識傳授為目的教學轉變為以知識為基礎、突出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將靜態的終結性評價改變為動態的形成性評價;將抽象的、難以測定、不易操作的教育目的轉化為具體的、可測定的、容易操作的教育目標,使教育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雖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目標教學”的實施是可行的。
關鍵詞:高職英語目標教學教學應用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宏觀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要求,從實際出發,采用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教育背景、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學習時間等諸多方面有別于普通大學的學生。因此,如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到必要的知識、掌握必要的技能,是每一個職業教育工作者要解決的問題。在目前眾多的教學模式中,“目標教學”因其具有鮮明的特點、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較為適用。
一、“目標教學”的基本原理
“目標教學”的理論是在莫里森的“單元教學法”、卡羅爾的“學校學習模式”及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等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逐步構建起來的。在此基礎上布盧姆(Bloom)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mastery learning),并于1956年主編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1964年克拉斯沃爾和布盧姆等人合著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情感領域》;1972年安妮塔·哈羅和伊麗莎白·辛普森兩位女士合著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動作技能領域》。至此,“目標教學”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基礎、操作模式和檢測方法,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主要內容是:(1)教學目標的達成標志著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掌握;(2)把教學內容劃分成幾個學習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目標,這些目標是課程總目標的組成部分或者是要掌握的重要內容;(3)研究學習材料、選擇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診斷;(4)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采取各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內容。每個單元都有簡單的診斷性測驗,目的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判斷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5)根據反饋的情況,對學生進行補充性教學,直到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所學內容,再進行下一個單元的學習。
布盧姆認為,如果按規律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如果在學生面臨學習困難的時候和地方給予幫助;如果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以便掌握;如果對掌握規定明確的標準,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95%)事實上都可以達到學科預期的目標。后進生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未能得到不斷的反饋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學習失誤未能得到及時糾正而不斷的積累,最后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而造成的。
“目標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持樂觀的態度,把教學重點放在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上,沖擊了傳統教學對差生的偏見;它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變成了服務;把要求學生適應教師的教,轉變為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把以知識傳授為目的教學轉變為以知識為基礎、突出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將靜態的終結性評價改變為動態的形成性評價;將抽象的、難以測定、不易操作的教育目的轉化為具體的、可測定的、容易操作的教育目標,使教育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使廣大的學生成為真正的受益者。
二、“目標教學”的心理學及腦科學基礎
1.“目標教學”的心理學基礎
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二十世紀3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動物的學習實驗研究,并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理論。
斯金納認為,有機體的行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與此兩種行為相對應,條件反射也有刺激型與反應型兩類。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屬于刺激型條件反射,而操作性條件反射屬于反應型條件反射。斯金納指出: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行為的主要類型,因而反應型的條件反射比刺激型的條件反射,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斯金納認為,教育是改變人的行為,成功的教學必須按照一個事先預定的目標來設計刺激的程序,即建立一種特定的、系統化的強化機制來塑造學習者的行為。由此斯金納提出了程序教學的教學思想:(1)教材應分解成既具有獨立性又有連貫性的單元,并提出每個單元所要達到的行為目的;(2)學習者應逐一對學習單元做出積極反應;(3)應及時給予學習者以反饋,表明反應是否準確并作強化;(4)可由學習者自己掌握學習速度;(5)減少錯誤,應盡量使學習者做出正確的反應。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目標教學”的理論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思想。
2.“目標教學”的腦科學基礎
腦科學認為,人的智力并不是由腦細胞的數量決定的,而是由腦細胞上的突觸決定的。這些突觸的產生及活動方式,不是由遺傳和物質營養獲得,而是由刺激——經驗、感受、教育、訓練等獲得。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刺激和刺激不當,一般人的腦細胞只有10%左右處于活動狀態,90%處于靜止狀態。“目標教學”所強調的反饋、矯正、強化,正是力求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腦細胞,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識。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腦分工是不同的:左腦負責語言和抽象思維;右腦負責情感和形象思維。“目標教學”將教育目標劃分為三個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其目的是為了尋求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途徑,使左右半腦協同一致,和諧共振,實現全腦學習,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潛能。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目標教學”的必要性
80年代以后,我國的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時間有限、缺乏學習動力等。很多教師,尤其是英語教師往往在教學中感到力不從心——下了很大工夫,但還是有很多學生達不到要求。在高職院校中實施“目標教學”有可能改變這種情況。“目標教學”的目標是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質量,對高職院校學校的學生尤為適用。
“目標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學習目標有所了解,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幫助。高職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事先告訴他們教學的方向和目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有目的地學習。此外,“目標教學”所要求的反饋、矯正和強化可以促進腦細胞的開發和利用,對高職院校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非常有益。
英語教學是非母語教學,比起其他用母語進行授課的課程來,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學生因對異國語言產生的好奇感而對學習英語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因語言的差異性、難度、不理解等因素而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阻礙學生順利地學習。“目標教學”能使學生長久地保持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樹立一定的學習自信心和學好英語的決心。調查表明,采用“目標教學”的方法進行授課,可以使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取得良好的成績。
四、高職英語教學中“目標教學”的實施方法
1.確定目標
制定教學目標,就是定出教與學的標尺。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大綱、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要從課程的整體目標出發,制訂每個單元、每個課時的具體目標,并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實際情況,優化達標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是以單元目標為單位進行的,一般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宜劃分過細,這樣會使知識支離破碎,不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在英語教學中,以兩課為一個單元較為理想。
2.導學達標
導學達標就是教師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靈活地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達到預定的目標。教師要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要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樂于學習;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組織小組討論、講個英語小笑話、讓學生猜謎語、進行小組討論、做課堂小游戲、念一段繞口令、讓學生互相提問、唱一首學生喜歡的英文歌曲等。
3.形成測評
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根據該單元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測評。教師既可以采用客觀的試題來測試,也可以通過提出問題、思考題、讓學生參與討論等手段獲取達標信息。評價既要指出未達標學生的問題所在,鼓勵他們努力鉆研,爭取盡快達標;又要對已達標的學生給予表揚,以激勵他們繼續進步。
4.反饋矯正
反饋矯正就是教師利用形成性測評獲得反饋信息,并據此及時矯正改進教學,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更順利地進行。教師要善于捕捉反饋信息,建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反饋網絡,以保證矯正的及時和準確。
5.補達強化
補達強化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教師對形成測評未達標的學生進行指導,促使其補測達標;另一方面,教師對已經達標的學生進行強化,使其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師還可以給已經達標的學生制訂更高的目標,或進行知識的擴展,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
6.評價小結
評價小結是師生對達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的總結評價。總結要力求客觀、準確、全面,為下一個教學目標的順利進行和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實際上,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學生因某些原因,不能按時出勤,這也是造成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的原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技——電腦和網絡建立與學生的聯系和溝通,部分學生的形成測評、信息反饋、補測達標和知識強化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這樣不但可以節省寶貴的教學時間,還可以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
參考文獻:
[1][美]B.S.布盧姆.教育評價.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美]B.S.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