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要有長流水。”這形象地反映了人們對教師知識存量的期望,強調了教師的知識觀和終身學習觀。但是教師如何將自己的一桶水灌輸給學生,促使學生將杯中水變為促進成長的“長流水”,需要教師講究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培養人的教育規律。
關鍵詞:教育方法 自主學習創新
提到教育學或教師素養,總是強調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即教師要掌握比學生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作者有幸參加了教育部高校教師精品課程網絡培訓,領略了名師的講課風采,感觸頗深,對一桶水、一杯水及長流水有了另一番思考:教師具備一桶水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將自己的一桶水灌輸給學生一杯水,以至學生將杯中奠基之水變為促進發展成長的“長流水”,這不僅要求教師有充足的一桶水做后盾,而且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方式的改進以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思維至關重要。
一、從一桶水到一杯水
從一桶水到一杯水的轉變,從量的標準來衡量與分析,有知識的深廣度方面的區別。如果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制造水或復制水,學生的知識如同被動地用一只杯子到桶里弄出一杯水,這杯水的量和質只是一桶水的翻版和影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層次最高也只能達到教師的水平。從一桶水到一杯水的轉變,不僅需要容積的縮減,更需要濃度上的精煉,如何將一杯水提煉到一杯水,如何將桶中水倒入杯中,需要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知識儲備、較強的業務能力、靈活的教學方法、較高的教研水平和有效的育人技能。
1.從需求出發,精選教學內容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知識不斷更新,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新課程,了解教學改革方向,有的放矢,不迷信課本,也不迷信教案,不斷調整、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對教材進行相應的修訂,在理論與應用、經典與現代、知識與能力等內容的定位要符合學生的需要與實際,并針對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將來面臨的方向突出應用,避免教學內容離實際越來越遠,學過的用不上,要用的又沒學,主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致使一桶水到一杯水的轉變中,營養和濃度大大流失。
2.從層次出發,導學與精講相結合
如果教師擁有了新鮮、極富營養的“一桶水”,也不要急于給學生“倒水”。在教學中要盡學生所能領會的去做,而不是盡自己所愿教的去教。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會使教師和學生都精疲力竭,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導學與精講相結合,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將教師“教”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學”的主動性相結合,使教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最大限度地挖掘潛在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二、從一杯水到長流水
“一杯水”是可以用得完的水,即有限水;“長流水”是長流不斷的水,即無限的。從量上來說,通過自身的反應,數量在增加;從質上看,學生手中的已不是從教師那里得到的那杯水,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因素。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又在積極地探索和適應,從某種程度講,學生層次與水平超越了教師。從量和質上分析,學生的水是從教師那里得到的,而得到水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進行反應——產生了一股活水。
如今,我們正處在信息化時代,新的信息技術和新的思想觀念使我們的時代突飛猛進,并不斷地被引入教育領域。教師即使是學富五車,也很難說就可以“曉知天下”。教師教給學生的“一杯水”,其知識存量遠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信息化時代。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師必須不斷“充電”,要不斷補足“一桶水”,而且要常補常新,問鼎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僅讓學生獲得一杯水而且將杯中水變為“長流的活水”。
1.轉變學習觀念,樹立學生信心
教師不只是教知識,更是傳播人生的信念。學生是活的個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為了花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樹立學習的信心、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進步,從而做到精力充沛,才會細水長流。
為此,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為他們走向成功搭橋鋪路。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多一些,成就感就強一些,他們學習的興趣就濃一些,未來的學習、生活上的自信也就多一些。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學習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方法。讓學生帶著思考去學,思考后再把問題反用于學習中,這樣把被動聽課,變成主動學習,由老師主導的“灌輸式”被動學習,變成“我要思考”的主動學習,達到學生和老師的深層次互動。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地接受教育為主動地去學知識。學生學會自己制造水,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個人的學習主動性,發揮自己學習的內在潛能。
教師通過倒給學生一杯水,引導學生慢慢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水,從而掌握“汲水”的本領。教師教給學生“汲”水本領的關鍵,就是采取“開源”的教學方法。源頭一旦開通,知識的泉水便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學生心田。
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主題,時代的發展也需要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是時代的要求,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教”的層次上,而應向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境界的方面努力發展。
教師應有意識地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組織和聯絡所需要的知識和觀念,通過語言體現和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善于捕捉學習過程中學生新異的想法,可以通過活動課和思訓課等創設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獨特性的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操作、去試驗、去思考、去討論、去抽象概括,最終“創造”新知,創新技能不斷得到充分的培養,從而逐漸形成創新的能力。
三、結語
從一桶水、一杯水到長流水,既強調教師應該使自己成為科技發展的受益者,敏銳地感知和吸收新知識、新思想,更強調教師應該運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把這種“長流水”變成為有益于學生發展成長的“鮮活水”。 今日面對的學生,也許只需要“一杯水”,但這是一杯奠基之水,他們的人生從此啟航,他們的今后需要的是一往無前的滔滔江水。因此,不能讓學生機械地接受一杯死水,而應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讓他們都能成為超越教者的一股活水,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