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問卷調查、文獻資料、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大連市部分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影響大學生自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客觀因素是阻礙大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學校體育課外體育鍛煉影響因素
1 前言
體育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社會生活狀況的產物,同時,體育也肩負著提高社會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理想實現的任務。新中國高校體育發展的歷史證明,健身和育人是體育教育的基本功能,任何形式的體育改革均以此為出發點和歸宿,這是研究終身體育觀念和培養全民健身意識的前提條件。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是高校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衡量高校體育教學成效的重要方面。高校體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強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提高其體育活動能力,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鍛煉對于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習效率、強化體育意識關系極大。體育意識是學生學習和參與體育鍛煉的自覺反映,是在從事體育鍛煉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通過體育鍛煉,能夠不斷加深對體育運動的內涵和價值的認識,并提高到自覺為實現奮斗目標而努力的高層次的認識活動。自覺的體育意識可使學生在走向社會后能根據主觀條件的變化自行調整運用手段、方法、時間等,保持自己的體育愛好、鍛煉習慣,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高校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在校其間接受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課外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課的延續和補充,對大學生體育習慣和終生體育意識的形成具有深遠意義。
近年來,在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進程中,終生體育觀念和全民健身觀念占據了理論研究的大量空間。高校體育作為終生體育和全民健身的連接點和結合部分,也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學生是“全民健身計劃”的龐大參與群體,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是貫徹和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高校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熱情不高,自覺主動性不足。本文旨在研究探討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并提出建議與對策,以期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依據。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民族學院、大連海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五所高校學生,隨機抽取500人,每校男女生,各5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的內容和目的的需要,查閱大量的有關期刊、論文和文獻資料10余部(篇),收集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為本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2.2.2問卷調查法
根據論文研究目的和內容,設計出調查問卷,進行發放。共發卷500份,回收467份,其中男生238份,女生229份,其中有效問卷455份,男生234份,女生221份,有效率90.1%。
2.2.3數理統計法
進行問卷整理,把調查得到得數據進行統計、歸類和分組得到調查結果。
3 結果分析
3.1在校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行為現狀
每星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達5次以上者,男生15.7%,女生3.1%;參加3~4次男生為30.2%,女生為24.9%;參加1~2次男生為23.1%,女生為23.4%;沒有參加鍛煉的男生為18.9%,女生為20.5%。根據國內外對體育人口的一致界定(即每周參加體育活動3次以上者,每次30分鐘以上),那么有近一半大學生將不屬于體育人口的范疇。
鍛煉時間大多為,0.5~2小時不等,其中男生每次鍛煉時間為1~1.5小時居多,女生鍛煉時間多為0.5~1小時。在問卷調查所列6項體育活動項目中男生:足球33.2%、籃球23.9%、羽毛球22.8%、排球21.6%、乒乓球20.1%、健身跑17.9%;女生:羽毛球60.1%、排球31.8%、乒乓球24.3%、健身跑20.1%、籃球14.3%、足球5.6%。課外體育鍛煉的形式大多是2~4名同學一起自由活動,但有20%的學生單獨參加體育活動,有15.6%的同學只參加班級或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
3.2影響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見表1。
表1 影響大學生自覺課外體育鍛煉主要因素一覽表
3.2.1主觀因素
3.2.1.1認知態度
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和理解,對體育運動的價值取向是影響學生從事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因素。調查表明,有88.7%的學生認為,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強體質,培養良好意志品質,提高學習效率,豐富課余生活。這一結果表明,大多數大學生對體育認知態度是明確的。
3.2.1.2參與動機
體育動機是人們對體育運動客觀要求在心里的反映。大學生體育動機表明他們對體育功能的攝取,也是對參加體育運動的理解。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參加體育的動機是全方位的,結果發現,首先,在8中動機類型中占據第一位的是增強體質,幾乎是一半以上學生對此進行選擇;其次,是調節身心,消遣娛樂,豐富課余生活。由此可見,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動機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大部分的學生動機較為積極,其體育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并呈多元化(見表2)。
表2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動機一覽表(%)
3.2.1.3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與愛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某一事物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取決于對這一事物所具有的價值的深刻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取決于對這一事物的濃厚興趣。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是長期在實踐中形成的。其產生的主要原因,除取決于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義有明確的認識,明確的鍛煉目的和周圍環境的體育氛圍,等主客觀因素外,關鍵是大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情感的體驗,即人體能否充分體驗到運動樂趣,能否有愉悅的情緒體驗和滿足感,能否產生重復再運動的欲望等能力。只有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互引發,相互作用共同發揮行為的動力作用,這樣的行為才能有很好穩定性和堅持性。調查統計表明(表3):68.5%的學生喜歡或非常喜歡參加體育運動,不喜歡和討厭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大學生屬少數(女生較多),這反映體育對大多數大學生有較大的親和力,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學生態度比較模糊,有10.6%的學生對體育不感興趣,有的甚至討厭體育,這部分學生的體育意識淡薄,有待于教師進一步教育和引導。
表3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度(%)
3.2.2客觀因素
3.2.2.1體育運動場地設施不足
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少場地、缺乏器材和沒有間占有主要方面。調查表明,有43.6%的學生認為,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備條件無法滿足其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要求。說明外在條件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制約是非常重要的。當前,普通高校的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各高校的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學校的體育環境越來越擁擠,人均場地、器材迅速下降。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
3.2.2.2學習緊張,無時間鍛煉
調查表明,有40.8%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沒時間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由于高校的競爭、就業壓力大,大學生爭相考證,如外語等級證書、計算機證書等,參加各種培訓班的學習。另外,每周要上28學時左右的課程,參加各種選修、普修課的學習,以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分,大學生課外時間所剩無幾,無暇顧及體育鍛煉,體質隨著年級的增高而遞減。
3.2.2.3學校課外體育鍛煉的管理不力
組織形式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我國高校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管理不當,學校的體育職能部門的管理目標不明確,計劃措施不力,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日常課外體育鍛煉中,大多無管理行為,無組織指導,憑學生興趣自由活動,缺乏必要的組織、指導和服務。因此,課外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管理形式落后,缺乏科學性,效率低。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及效果評價,只有4.3%的學生認為較好,而45.7%的學生認為一般,50%的學生認為差。為此,高校體育職能管理部門、院(系)相關領導及輔導員、班主任和體育教師應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
3.2.2.4學生所掌握的運動技能水平
體育鍛煉需要有正確的方法,鍛煉的方法對學生而言,是大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前提,也是大學生達到一定技術水平的導向。有了一定技術水平正是形成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先決條件。據調查,有65%的學生在脫離教師指導下就不知怎樣進行科學的鍛煉。
3.2.2.5學校的運動氛圍
學校體育運動氛圍是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客觀因素之一。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的氛圍是大學生在鍛煉活動中的情緒特征所表現的體育行為。作為大學生,其各個鍛煉行為主要取決于周圍環境對他的影響,即校方對體育重視程度與管理方式。體育教師的教學和課外運動訓練對學生施加影響,及班主任、輔導員對體育態度和體育活動組織能力等,直接影響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因此,鍛煉的環境對學生心理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1)高校大學生中有95.2%的人認為,體育對人的發展很重要,經常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有助于強身健體,提高自身的素質;有80.3%的大學生表示對體育感興趣或比較感興趣;有88%的大學生不同程度的參加了課外體育活動。從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高校男、女大學生對體育有較強的親和力,有較正確的主觀認識和積極的態度。
(2)高校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與次數明顯不足,實際鍛煉效果也不理想。統計表明,星期一至星期五,參加課外活動達5次的學生僅占11.7%;而每天活動達1h(含體育課)的學生,也僅占39.6%;雙休日參加1次體育健身活動的學生占34%參加2次體育健身活動的學生占15.6%。這一情況遠遠達不到《全民健身計劃大綱》和我國有關教育、體育法規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來自高校的競爭,就業壓力,價值取向,場地、器材短缺及學校缺乏對課外體育活動科學的組織管理。
4.2建議
(1)教育、體育行政部門要不斷完善有關體育法規制度,學校要認真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和我國學校有關教育、體育法規制度,使學校體育課外活動得到落實。
(2)改革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減少基礎課時間,開設選項課,增設選修課,使其內容既要廣泛,使學生有較大可選性,有較強實用性,教學運用時還要突出學生個體性。大學三、四年級繼續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體育普修課,這樣不僅使學生興趣愛好得到滿足,培養學生較熟悉掌握1~2項體育運動項目技能及其科學鍛煉方法,而且還對提高學生體育素質、培養終身體育思想、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全面增進學生身體健康以及使學校體育更好地與社會體育接軌具有重要意義。
(3)加強國家和學校對體育資金的投入,加大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力度,使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充分發揮現有的體育設施作用,體育場館設施要面向學生開放,并延長開放時間,以吸引更多大學生加入到課外體育活動中,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運動環境。
(4)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建立一套與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相適應的組織管理體系,要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宣傳教育,不斷完善校園體育娛樂活動的組織管理體系,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娛樂活動,以充實、豐富和發展校園文化和課余生活,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娛樂習慣,形成良好體育氛圍。
(5)學校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體育的作用與意義,同時,學校應結合素質教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大學生合格標準》的實施,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并適當減輕大學生學習壓力與負擔,使其轉變觀念,科學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健康上多投入一些精力,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蘭自立,趙克.我國部分省(市)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1,(3):22.
[2]劉一民,孫慶祝,孫月霞.我國大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1,(1):28
[3]郭生平,林芹芳.影響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因素的研究.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2):94.
[4]范立仁,顧美蓉,王華倬.全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0, 20(2):7-11.
[5]陳小蓉.我國學校學生余下體育現狀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1999,(6):50-51.
[6]周景暉.終生體育觀念和全民健身意識的對立統一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