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鑒于此,我們認為要想優化教學設計,四環節啟發性課堂教學模式也許是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課程改革三維教學目標啟發性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更重視學生的成功與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我們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等多個方面,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鑒于此,我們認為要想優化教學設計,可以采用四環節啟發性課堂教學模式。
四環節啟發性課堂教學模式,即通過“自主學習——啟發交流——練習反饋——拓展提高”四個環節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一、自主學習階段
自主學習階段包括復習、導入、檢查預習等內容。復習時教師設計好知識點,有檢查,有鞏固提高,又有對本節知識的聯系鋪墊。新課引入要自然新穎,布魯納說過:“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生們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形成。因此,一節課當中,巧妙設計導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燕子》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春天來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來爭著報春,誰來說說,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來爭著報春?”“小河開化”“小草發芽”“楊柳泛青”,等等,一個個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學們興趣來潮時,緊接著再問:“還有一位從南方遠道而來的好朋友,你們猜猜看,它是誰?”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燕子”。這樣,同學們帶著滿腔熱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學習當中。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新課提出學生自主學習目標,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共性問題共同引導。其中抓好課前預習十分重要。預習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理解新詞,讀通句子。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查資料,收集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課堂上就能節省時間,組織學生交流時,學生們也能各抒己見,這樣,學生學的輕松,課堂效果良好。
二、啟發交流階段
啟發交流階段包括知識要點、應用舉例、問題探究等內容。針對學生自主學習反映的情況,教師啟發學生自己對知識點進行剖析,通過應用舉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及運用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新精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講解必須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把關注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使學生樂學、善學、會學。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堂上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得以充分發揮。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抓住可疑點,就會促進學生的思維,帶來求知上的創新。
例如,在講《月光曲》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對課題進行質疑,這樣既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出示課題后,可以問學生看到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回答之后,又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知道《月光曲》是誰創作的?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的?這時就讓同學們帶著疑問去閱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正確的答案。在講解課文時,教師要抓住重點段落,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不斷的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
三、練習反饋階段
練習反饋階段包括練習檢查和歸納總結等內容。教師可采用課后練習、同步訓練等不同方法檢查反饋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目的是了解學生本節基本學習目標是否達到。教師要及時點撥、簡要總結,站在本學科的高度,站在教學全局的高度,讓學生理清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使學生感到有明顯收獲。
四、拓展提高階段
本階段包括知識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內容。教學可通過典型題目進行重點點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體現通性通法,引領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教師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為載體,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的技能。愛因斯坦也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展的源泉。”一課結束后,對學生提出想象性的問題,做到課外延伸,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例如,在結束《跳水》一課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當孩子被救上來以后,請同學們想一想船長、水手會對孩子說些什么?孩子會對船長、水手說些什么?學生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著孩子被救以后的場面:(1)船長會說:“你為了逞強完全不顧后果,差一點失去了生命,你應該吸取這次的教訓。”(2)水手會說:“幸虧你爸爸出來的及時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3)孩子會對船長說:“爸爸,這次經歷太驚險了,為了一頂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這樣的傻事了。”(4)孩子會對水手說:“謝謝你們救了我。”這樣,在拓展練習中,展現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個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讓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然后將啟發、閱讀、探究、點評、總結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發展探究思維為目標、以學科的基本結構為內容、以再發現為學習方法,通過學生自己探索和學習,經歷一個提出問題(研究專題)——探索研討——總結提高過程,去發現學習規律,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另外,還體現了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原則,在前三個環節基本知識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礎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總之,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它的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高恒利.小學語文教學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87.
[3]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8).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本文課題編號:GH-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