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況日益復雜和多樣化,呈現了一些新的心理特點,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挑戰。針對大學生在新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新的特點,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實際,著眼未來,積極開展有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當代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
關鍵詞:心理特點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
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祖國偉大歷史使命的肩負者,可以說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但是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復雜多樣,來自各方面的心理壓力普遍增大,這導致他們在新時期表現出了新的心理特點。
一、依賴心理和獨立意識并存
進入大學后,掙脫了父母的管教和約束,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很快覺醒,他們強烈要求擺脫依賴性和幼稚性,獨立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積極組織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但是,他們并不可能真正的獨立,因為大學生就學期間,他們在經濟上主要靠家庭供給,過著父母掏錢我花錢的“獨立自主”的生活。同時,由于大學生生活經歷簡單,社會經驗缺乏,思維方式、情感、意識還帶有較大的主觀性、片面性,所以一旦遇到困難,大多還是向家人求助,依賴家人幫助自己解決困難。所以,依賴心理和獨立意識在大學生的心里是矛盾并存的,這種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者還會造成心理疾患。
二、心理焦慮問題突出
據某報對長沙市10所高校400名大學生進行的“長沙市大學生生存狀況調查”的數據顯示,目前大學生普遍對大學生活與學習感到失望,被調查的大學生有81.3%的人認為“大學生活低于當年高考時對大學校園的期望值”;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有9.6%的大學生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持“極度悲觀或比較悲觀的態度”,還有29.0%的大學生存在“先一步算一步”的消極心理。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所學專業與理想職業之間的差距、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學習和考試以及就業所帶來的壓力等,導致了大學生潛在的心理焦慮。這種焦慮心理可能在平時的生活中表現的并不明顯,可一旦考試的失敗、愛情生活中的失戀、失去親人的痛苦、家庭的變故等各種困難和挫折,就會經受不住精神上的打擊,引起心理上的嚴重失衡,情節嚴重者還會對生活失去勇氣,甚至輕生。
三、各種心理交織產生的人格缺陷
一般來說,大學生的世界觀尚未定型,對客觀事物的分析易于主觀武斷,容易用感情代替理智,所以當從前象牙塔的生活開始一步步瓦解的時候,外界的誘惑、同學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導致其各種負面情緒滋長。研究表明,有40.8%的大學生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自卑心理,57.0%的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極心理,72.9%的大學生存在暴躁心理,35.9%的大學生存在嫉妒心理。
自卑、消極、暴躁、嫉妒等更各種復雜情緒交織在一起,漸漸就形成了學生對社會適應不良、固執、冷酷、無同情心、報復心強等偏執人格。如果這種偏執人格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而惡性發展,學生有可能做出喪失理智的事情,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構筑精神支柱,發掘創造潛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思想政治意識和獨立人格。而新時期當代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新的心理特點,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思想教育,便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四、針對大學生心理矛盾性有效開展教學
大學生接受了較高水平的教育,而且正處于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對身邊存在的各種問題都十分敏感,體會也很細膩和深刻。而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所開設的課程中,只有政治課是專門以提升學生素質、培養健全人格為目的的學科,所以通過政治課的學習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變得更容易和直接。但傳統的政治課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并不能從內心深處喚醒學生的正確感知,所以政治課必須針對現今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在線交流、網上答疑等諸多方式展開政治教學。使單調乏味的政治教學變得更豐富,更科學,更能走入學生的內心。
五、實現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滲透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偏重于傳授政治理論知識,只重說教,忽視了大學生作為活生生的成長主體的心理需求。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作出相應的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不應該進行脫離實際的理想化、空洞化的教育。
例如,在講述人格、氣質、個性與挫折心理課時,教師要結合老一代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的人生經歷,分析他們個人成長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心理品質,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精神,提高承受和應付挫折的能力,以及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幫助他們處理好適應環境、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乎,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這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學的課堂,既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識,又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有利于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
六、重視心理咨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咨詢既是對有輕微心理障礙的人的一種治療,又是對正常人的一種心理疏導。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可以完善大學生的個性和心理,增強他們對待困難和挫折的心理適應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咨詢為大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師資和教育資源,建立一支穩定的心理咨詢隊伍,并通過各種形式的心理測試、心理診斷和心理分析等,建設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心理學課程體系,進行系統的心理學教學,使學生了解心理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掌握心理調適的技巧和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把心理咨詢工作廣泛地開展起來。
七、結語
學校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塑造學生性格、心理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在新時期新的心理特點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新時期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驗,只要這對當代大學生依賴心理和獨立意識并存、心理焦慮問題突出、各種心理交織產生的人格缺陷等現實心理特點加以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能夠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心理,客觀冷靜地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為祖國將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娜,姜振逵.以學生為本,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心理學角度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春大學學報,2006,(5).
[2]劉愛香,李敏康,張智維,張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3]邱霞,王恩久.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現狀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科技咨詢導報,2007,(11).
[4]陳文遠.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