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整個大學教育的開端,入學教育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實現(xiàn)從高中向大學的轉變。因此,要上好大學的第一課,必須對教育過程加強研究,從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等方面開展行之有效的教育。
關鍵詞: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有效性
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學校根據(jù)大學生的特點及發(fā)展需要,在新生入學階段為其提供各種有效信息和指導教育的準備性教育活動。它是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開端,也是大學教育與管理的重要一環(huán)。新生入學教育質量對新生的學習、生活及長遠發(fā)展都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有必要重新審視當代大學生的變化和需求,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新方法,努力提高大學入學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強大學入學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高中和大學兩個階段的教育機制和教育方法差別很大,學生從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轉變實際上也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初入大學的新生會涉及到環(huán)境、心理、學習方法、人際等方面的重新適應,很多新生在入學后出現(xiàn)了人際交往困難、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沒有動力等一些問題,學校通過一系列的入學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責任感,減少心理沖突,并協(xié)助他們對大學生活進行合理規(guī)劃,使新生盡快適應大學新生活。考察國外的高校入學教育,如澳大利亞的阿德來德大學、昆士蘭大學,要花兩周時間教學生“如何上大學”。而美國的哈佛大學等高校更是安排了一個月的時間,設計了完整的新生適應性訓練課程體系,內容包括“怎樣聽課”、“怎樣提問”、“怎么參與教學實踐”、“如何完成大作業(yè)”、“怎樣管理自己的時間”、“怎樣進行團隊合作學習與活動”等,并配之以多種形式的活動加以考核。相較而言,雖然我國的大學都設置了新生入學教育環(huán)節(jié),但是對入學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
二、目前新生入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學界較為認同教育活動的有效性一般要從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六要素來分析。以此觀之,大學新生的入學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也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對教育對象不了解,入學教育缺乏針對性
以往我們在強調教育的有效性時,很多時候關注的是教育有效性所具有的“社會需要滿足性”和教育結果的“合目的性”,忽視了教育結果的“個體需求滿足性”和“合發(fā)展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的大學新生已是“90后”,“90后”群體呈現(xiàn)出相對獨特的群體特點,但一些高校在未了解學生需求的情況下仍延續(xù)多年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很少照顧到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這樣的教育不僅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有時更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抵觸。
2.入學教育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和時代感
我們傳統(tǒng)的高等學校入學教育包括校史校園文化教育、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教育、校規(guī)校紀教育、專業(yè)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身財產(chǎn)安全教育等。教育內容較為零碎,內容增設、減少、課時調動隨意性都很大,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和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沒有貫穿于教育內容的始終,教育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力度。有的入學教育內容過于陳舊,某些具有時代感的教育思想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涉及較少,教育只流于表面和形式,變成了空洞的說教和被動的接受。
3.入學教育時間安排不合理,教育缺乏延續(xù)性
過急的超現(xiàn)實的理想化要求是我們當前大學入學教育的一個嚴重問題。以往各高校的入學教育都安排在軍訓結束后正式上課前的1~2天時間里,大規(guī)模的思想政治課、校史院史、專業(yè)介紹從早上安排到晚上,任務繁重、信息量大,學生在短時間里理解并接受這么多內容頗為困難,這樣的教育效果也可想而知。“國內很多高校的入學教育課,就是一堂大規(guī)模的思想政治課,只需一兩個小時,這其實是遠遠不夠的!”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曾針對國內高校入學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教育方法單一,教育缺乏多樣性
在大部分高校的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中,口頭語言和書面印刷物等傳統(tǒng)教育形式仍占據(jù)著主要地位。教育一般以集體教育為主,說教方法是教育者的主要教法,被動的接受是受教育者主要的學法。學生與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少,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努力提高大學生入學教育有效性的途徑
1.了解學生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90后”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新生通過網(wǎng)絡、報刊等對大學已經(jīng)有了初步認識,到大學后更為關注涉及自身發(fā)展的大學規(guī)劃、實習、留學、考研等信息,一部分同學到陌生的環(huán)境還會對城市文化、飲食和娛樂等生活信息比較感興趣,等等。在入學初,可以對學生的教育需求進行調查,然后根據(jù)調查結果,進行分類指導。
2.入學教育體系課程化
一般入學教育會涵蓋校史和校園文化教育、制度教育、學習目的和方法教育、專業(yè)導航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教育、國防觀念教育、安全教育、人際關系教育等l0多個主題,如果將入學教育課程化后,教育內容上可以更加規(guī)范。提前設定一定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的內容和進程,制訂教學計劃及考核方式等,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而且作為課程,入學教育貫穿一個學期甚至一年,可以讓同學有充分的時間來吸收相關的知識,又不至于因過于疲憊而厭學。對于教學團隊可以通過選拔、培訓等方式進行培養(yǎng),對于學生而言,他們也習慣于課程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們在一門課程中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強,更有益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實現(xiàn)入學教育的目標。
3.教育方法多樣化
入學教育涉及的教育內容廣泛,針對科目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比如:安全教育,可以用案例討論來進行互動教學,以案例分析作為考核的依據(jù),這樣既提高同學們的參與度也可以加深他們對注意事項的印象。制度教育可以用閉卷考試來檢查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講座和團體輔導等形式來進行相應的教學,以個人體會作為該主題的作業(yè)等。再比如,今年北大新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還收到了附贈的光盤游戲“北大英雄”,學生們可以在假期提前體驗“報到日”和今后四年的大學生活,受到了大學生們的歡迎。總之,對于入學教育的不同內容,如果能貼近同學們的需要,真正地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那教育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4.巧妙運用教育情境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境教育是指在教育中以情感為基礎,通過某種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環(huán)境或氣氛中接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大都以一種懷疑或不肯定的心態(tài)看待純理性教育,他們都懷有“耳聞為虛,眼見為實”,“百聞不如一見”的心理態(tài)勢。在入學教育環(huán)節(jié)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杰出校友、優(yōu)秀的學長以報告會、見面會、文娛活動等形式進行對話、交流、溝通,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通過他們的親身感性認識,產(chǎn)生情感共鳴,激發(fā)他們內在的學習動力,為不斷完善自己人格,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樹立信心,從而促成良好教育效果的實現(xiàn)。
5.加強教育效果評估
入學教育作為新生第一課有其教育的重要意義,對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時作出信息反饋,才能對教育的科學化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jù)。因此,要加強入學教育的效果評估,確立指標體系,運用測量和統(tǒng)計分析等先進方法,對教育活動是否達到教育的目標要求,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應在哪些方面著重改進,等等,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正確價值判斷。通過診斷問題癥結所在,及時修正教育內容,使教育更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閔永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J],201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