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方言作為地域文明的土壤,背后還蘊涵著多樣性的文化精髓,成為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獨具特色的生動鮮活的創作元素和表現手法。如威廉·福克納和馬克·吐溫作品的地方語言,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和張愛玲文字中的吳方言……作為語言學重要的研究領域和分支,社會語言學主要探討的是各種語言變體與社會文化的內在關聯和相互作用。本文旨在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探尋語言應用和文學之間的關系,能使讀者更好的欣賞文學,理解包含在其中的社會文化信息。
關鍵詞:方言文學作品功用
一、引言
方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一直是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熱點。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方言的功用,不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傳遞蘊涵其中的文化信息和價值。方言還因其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蘊涵的深刻的社會人情風貌,成為古今中外文學作家獨具特色的創作元素和重要的表現手法。同時,方言還具有珍貴的史學及語言學研究的導航價值。對于文學作品而言,研究其中使用的方言,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作家意圖,發掘人物特點,挖掘作品技巧與內涵。
二、關于方言
方言(Dialect)是英語中的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它是作為一個學術用語從希臘語中借用而來的。原意是指在古希臘語中一些有明顯差異的書面語言變體,這些語言變體都與不同地區有著某種聯系并且大量應用于文學作品之中。如今,方言的含義已經與其原意有了很大的不同。社會語言學家將其定義為一種語言變體,這包含由地域和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造成的語言變異。方言,主要分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兩大類。地域方言是一種民族標準語的地方變體。一般說來,同一種地域方言集中在一個地區使用。它與標準語的差別體現在語音、語調、詞匯甚至是句法結構上。以英語為例,其地域變體有澳大利亞英語,南非英語等。所謂社會方言是一種方言的社會變體,它與說話人的社會屬性密切相關。即每個人說出的話都是其身份、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的真實反映。例如,中國20世紀初的常州方言有街談(一般用于平民百姓)和紳談(多用于文人或官吏家庭)之分。同樣,在國外,不同的社會階層也有迥然不同的語言形式。
本文嘗試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結合一些中外經典文學作品,探討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功用。
三、方言和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
縱觀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會涉及某一種方言或者幾種方言的運用。了解這些方言不僅對欣賞作品的內容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能為考證小說作者,及其所處的歷史階段提供重要的線索。所以說,方言詞語恰到好處的運用,能對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的凸顯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馬克·吐溫的小說中使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甚至是俚語。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為例,在該小說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稱,讓哈克貝利用當地方言講述了自己幫助黑奴吉姆逃跑的經歷。小說中黑奴杰姆的語言也屬于黑人英語,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都很有特點。馬克·吐溫還大量融合提煉了當地的地方語言,如密蘇里黑人土語、西南邊疆地區方言等,凸現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種族色彩,塑造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方言的獨特魅力使這部小說的韻味大大增強。
同樣,作者與其所處的地域文化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的。作為地域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方言,通過當地作家的文學創作提高了自己的影響力,如威廉·福克納運用小說提升了美國南方語言的威望。在中國,魯迅是現代鄉土文學的開創者之一,他的文學語言中隨處可見紹興方言的痕跡。此外還有老舍作品中地道的京腔京韻,張愛玲作品中的吳方言,無不通過他們的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作家都喜歡用方言來表現當地地域的風俗人情。
四、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功用
如上所述,幾乎文學史上的每一部經典作品都會涉及到方言的運用。那么,方言在文學作品中有什么主要功用呢?
第一,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載體。
在歐美文學史上,英國在九世紀時就出現了方言詩。接著到14至16世紀,騎士傳奇故事和戲劇盛行,部分作家開始有意識地使用方言。如“英國文學之父”喬叟在他的小說《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使用了倫敦方言,使得書中的語言生動幽默,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幅當時英國社會的生動畫面。著名詩人彭斯從地方生活和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運用蘇格蘭方言創作了大量詩歌和歌謠,為詩歌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轉觀中國文學,也不乏將地方方言運用于文學創作中的大家。如老舍,他于1925年在倫敦寫的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幾乎就是上個世紀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語教本,直至今天,那些純粹的京腔韻致,依然會從許多老北京人的嘴里不經意地飄出來。老舍在創作上強調保持口語化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用文字的構筑展現了北京世俗風物和歷史文化的全景,表現了純粹的“京味”和北京的精神文化意蘊。還有被讀者公認的,“山藥蛋派”的領軍人物趙樹理,他在《小二黑結婚》等文學作品中成功地運用了晉東南地區的方言,使得其作品山西風味十足,表現了鮮明的民族化、群眾化的藝術風格,對后來的小說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社會語言學家認為,應該把語言看作一種符號現象,對它進行解釋的時候不可脫離它的社會環境。而作為一種語言的變體,地域方言承載的是特定地區的人們對社會、文化、人生的經驗和感受,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獨特的世界認知方式。方言中蘊含著古樸的民俗風情和悠久的文化傳統;通過方言可以了解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獨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方言的使用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會關系。
仔細閱讀文學作品就能發現,一般上層社會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不講方言的。講方言則說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比較低下。雖然這一傳統觀念并不完全正確,但作家們常常利用人們頭腦中普遍存在著的這一印象為自己的藝術創作服務。例如,馬克吐溫作品中的吉姆和哈克都是沒有或者受過極少教育的身處社會底層的人,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方言也是被虛偽的惡棍使用。在《兒子與情人》中,勞倫斯用方言塑造了一批社會地位低下的人,Morel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而在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中,上層社會的人物主要使用的還是標準語言。
同樣,方言的運用也可以表示人物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另一方面,它也與標準語形成了對比,能在交際成員之間形成障礙。如家庭成員之間使用方言,這點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例證。
第三,方言是作品中“情感激發”的手段。
任何言語行為都是一個由說話人到聽話人的接受過程,文學言語行為同樣如此。成功的文學作品若要爭取激發讀者的情感,那就要爭取得到讀者在情感層面的共鳴。方言的使用能拉近文學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產生親切感。從這一點上來說,方言在爭取讀者情感方面無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結語
方言是一種語言現象,同時它還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本篇論文嘗試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功用和兩者間的關系,肯定了它在文學創作和讀者鑒賞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和價值。隨著對方言的進一步挖掘和研究,一定能為文學創作和欣賞帶來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胡壯麟,劉潤清.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常耀信.美國文學研究評論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成時.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4]陳望道.大眾語論[J].文學.
[5]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7]R A,Hudson.Sociolinguis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8]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