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科學生動地設計教學環節,從課堂導入、新課講授、課堂提問、情景表演等方面,來探析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留白”效應的運用。
[關鍵詞] 英語課堂教學 “留白”效應 課堂導入 課堂提問 情景表演
一、引言
現今,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還是習慣于“語法+翻譯”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固然可以使學生系統地學習第二外語的語法及語言結構知識,但在交流日益成為學習外語的最終目標的時候,這種方法就顯得純理論化了,不能使語言的交際能力得到最終體現。在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高職院校來說,英語教師既要重視語言的法則及結構,更應突出語言的基本功能——日常交際手段,充分體現聽、說為先,讀、寫、譯跟上的教學原則,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覺得枯燥。而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會把學習語言變成是連續不斷地積累知識和訓練記憶,長此以往,這樣的課堂會流失掉一些原本對英語感興趣的fans,而一些英語基礎本來就差的學生也會慢慢放棄學習英語。針對這一現象,為打破高職英語課堂沉悶氣氛,激活教材和學生,一線的英語教師在教法上應推陳出新,最大限度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筆者就此談一談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留白”效應的體會。
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留白”效應的運用
“留白”,顧名思義就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比如,畫畫,畫畫需要留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圖皆水。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也可借鑒“留白”藝術,充盈課堂內容,豐富課堂形式,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導入留空白——引生入勝。上課前幾分鐘的導入語猶如打開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競相登堂入室,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精神狀態。倘若導入還留有懸念,那更是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Text A,我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導入法。我首先摘選了馬克吐溫的幾句名言:Everyone is a moon, and has a dark side which he never shows to anybody(每個人就像一輪月亮,不愿意將黑暗的一面讓別人看到。) The best way to cheer yourself up is to try to cheer somebody else up.(讓自己高興起來的最好辦法就是設法讓別人高興起來。)When you fish for love, bait with your heart, not your brain.(當你為愛情而釣魚時,要用你的心當作餌,而不是你的腦筋。)當學生還沉浸在賦予哲理的話語回味時,我順勢而導入“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old sayings?Do you know who says them?Do you want to know him?”等問題,把懸念留給了學生。此時,我發現,全班學生都瞪大了眼睛,期望盡快知曉謎底。這時,我再一邊放映馬克#8226;吐溫不同時期的照片,一邊介紹馬克#8226;吐溫的pen name\\\\real name\\\\birthday\\\\birthplace\\\\vocation\\\\writing等簡介。讓學生對作者既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又有抽象的理性認識。
因此,課堂導入留有懸念,可以使學生主動地、輕松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來,“入境”了才能生趣,才能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在愉快的氛圍中陶冶情操。
2.講授留空隙——拋磚引玉。美國著名教育家William Arthur Ward曾說:“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擇其重點,精華而論之。在Text A中有一個三級詞匯“berth(臥鋪)”,我首先是進行了該詞的英英解釋和習語表達的講授,而后再進行詞匯擴展。而詞匯擴展的任務是交由學生自己來實現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berth(火車)一詞的語境,我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來思考并討論出車型(動車China Railway High-speed train\\\\特快車express train\\\\快車fast train\\\\慢車stopping train\\\\直達快車through train)、臥型(軟\\\\硬臥soft\\\\hard sleeper)、座型(軟\\\\硬座soft\\\\hard seating)、人型(列車長guard\\\\列車員train attendant\\\\收票員ticket-collector)的英文表達,使這些詞匯在學生的頭腦中連成一個小小的知識體系。這短短5分鐘的放權,對教師而言是課堂的空隙,但對學生而言,卻是課堂的刺激,大大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激活了他們的思維。
在英語課堂上,我始終堅持“兩個凡是”: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到的,我絕不插手;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達到的,我積極鼓勵其完成。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激勵,這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一種成功激勵力和學習促進力,又更好地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
3.提問留空余——一花引來百花開。高職學生正處于由具體知識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基本方式,它可以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高思考的空間。通過教師的提問,啟迪學生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思考問題,使其思維處于積極主動地探究之中。
Text A是一篇詼諧的故事短文,故事情節峰回路轉,講述了作者從買火車票“難于上青天”到被誤認為是市長后的“春風得意馬蹄疾”。我在學生完全理順了課文大意之后,提出了這樣一系列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Mark Twain did after he knew that he was mistaken for the mayor of New York?”“Do you agree that the people in this story are mostly snobbish? Can you find other examples of snobbishness in real life?”讓學生在思考課內問題的同時,也能探討社會問題、人生觀問題。在這一空余領地里,學生是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既不盲從教師和書本,也不迷信權威。
4.表演留空間——身臨其境。教育學家卡羅爾、布盧姆、哈爾施費格等人,多年來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進行過深入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1)教學活動情況應以學生參與的程度來衡量;(2)學生的參與情況體現在積極學習時間的長短上;(3)學習機會和動機是參與的決定因素。學生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靈活自如地應用她,而課堂表演是實現這一目的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之一。
因此,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意將這篇故事性課文改成對話性短文,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逐一登臺表演出來,以此使學生真正地融入課文,理解課文,升華課文。我將Mistaken Identity改成四大場景:自認名人,遭受打擊(Though thinking himself to be well known, Mark Twain failed to get the train tickets he needed.);有人相識,順利登車(Mark Twain was invited by the conductor to get onto the train.);豪華包間,高興至極(Mark twain received good service on the train.);探明真相,啼笑皆非(Mark Twain got to know why he was given such nice treatment.)。讓學生選擇任一場景進行表演,把舞臺空間“禪讓”給學生,把教學陣地——課堂,讓學生演繹得有聲有色。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留白藝術,可使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得到有效地發揮,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地信任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生長土壤。這也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恒久性和終極性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潤青.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H.G.Widdowson.語言學(Linguistic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David Nunan.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