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能體現語言價值的有效教學模式,它包含了先進的教學原則和理念,其本質是“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從任務型教學法的定義,構成要素,設計原則入手,結合實際教學實踐,探討任務型教學法的實際操作及應用。
[關鍵詞] 任務型教學法 構成要素 設計原則 應用
任務型教學法,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就一直受到外語教學界廣泛關注,并一度成為外語教學界廣泛采用的教學法。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必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規定教學內容的教學,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一、英語任務型教學法定義
談及任務型教學法,就不得不談及“任務”這一概念。“任務”是任務型教學法的一個核心概念。“任務”于20世紀80年代初被引進到應用語言學文獻,學者們對它的理解不盡相同。基于各學者理解的基礎上,賈志高將外語課堂上的任務概括為:學習者應用目的語所進行的促進語言學習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決問題、決策問題的一組相互關聯的、具有目標指向的課堂交際或互動活動。Forster曾將任務型教學法界定為:教師給予學生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自然而然的學習運用語言的教學方法。可見,在學生對語言學習掌握過程中,“任務”貫穿始終。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umaravadivelu認為,語言教學法大體可分為:以語言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學習為中心三類教學法。而任務型教學法則屬于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其本質是“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了就用”。
因此,任務型教學法是以學習為中心,以任務為動力、手段和目標,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社會化,意在通過教師靈活組織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完成各種情景中真實專業化的各種任務之時,間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構成要素
Nuan認為,“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由教學目標、活動方式、信息輸入、師生角色、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
1.教學目標
即教學任務首先具有目的性,而其又包括非教學目的和教學目的。如在“問價”任務中,其非教學目的是根據不斷增加的信息確定商品的最終價格;其教學目的則是通過實施,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交流,來運用和學習語言,以提高交際能力,同時掌握如何應用諸如表示請求、獲取信息、答謝等表達形式。
2.活動方式
即內容和規則。每個任務都應有實質性內容,即需要履行的具體行為和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還要遵循一定規則,即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步驟,明確多個任務序列中某任務所處的位置、次序、時間分配等。
3.信息輸入
信息輸入是指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輔助資料,如新聞報道、旅游指南、產品說明等語言類資料,照片、表格、圖片等非語言類資料。這樣,任務才能具有更強的操作性與實效性,與教學更好地結合。
4.師生角色
任務型教學法中,學生老師各有角色。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擔當交際者。教師則擔任著任務參與者、設計者、組織者、監督者、評價者等不同角色,由于角色多樣,教師要學會靈活轉換,協助學生完成任務之時鍛煉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5.教學環境
即完成語言交際的環境或背景條件,它涉及到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盡量使情景接近真實,以提高學生對語言和語境間關系的意識,利于學生語感的生成。
我們從任務型教學法的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可以看出,任務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具有實踐性的語言交際活動,它有明確的目標,內容,規則及材料,有自己的“演員”和“導演”,并配有“演出場景”,通過它們,學習者能成功提高自身的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任務型教學的設計原則
任務型教學的關鍵在于任務的設計。任務型教學的設計應盡量遵循真實性、形式功能一致、連貫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原則等。
真實性原則指在任務設計中,其所用的輸入材料應源于真實生活,同時,履行任務的情景及具體活動應盡量貼近真實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使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語言技能在現實生活中也得到有效應用。例如:在講“interviewing”這一主題時,就可以讓學生模擬一個面試現場,參與其中的招聘者與應聘者的角色,并自己擬定熟悉的工作類型,通過這種模擬,學生就能靈活掌握到一定的面試所用的語言形式。
形式功能一致原則意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將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明確化,讓學習者在履行任務過程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及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多種打招呼的語言形式,但是如何準確選擇其中一種形式來表達對不同人群如上級領導,同級同事,親密友人等的問候呢,就要求學生對語言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有很明確的理解與運用。
連貫性原則涉及任務間的關系,及任務在課堂上的實施步驟和程序,即怎樣使設計的任務在具體實施中達到教學和邏輯上的連貫與流暢。任務型教學往往是通過一組或一系列的任務履行來達到教學目標。實際教學中,一堂課的若干任務或子任務間在內容上應相互銜接,并具有統一的教學目標,這樣,每一課或每一教學單元的任務就構成了教學階梯,使學習者能一步一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可操作性原則指任務設計應考慮其在課堂環境中的可操作性,教師所設計的任務要盡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包含初級任務的循環,做到教學階梯式層層遞進。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個體活動創造條件,利用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機會,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趣味性原則指課堂交際活動要具有趣味性,以便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參與學習。而機械重復的任務可能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因而任務的形式應多樣化。
四、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
在多種教學方法中,任務型教學法一直深受教師們喜愛。現就以實用英語教學中的“保險單”為例,淺談一下,教師如何在整個教學過程靈活設置任務,使學生能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任務,并獲得一定英語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1.教師明確任務
任務設計是任務教學法的關鍵。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學生現實水平及教學需求,依據任務設計基本原則,確定本課教學目標——使學生讀懂并熟練正確的撰寫保險單。而教學任務為制作一份保險單,并把此任務從結構和文體兩方面分解為如下幾個具體而簡單的小任務:明確英語保單構成要素;明確各要素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明確各要素的具體格式;從用詞、造句、時態、語態等方面分析英語保單的文體特點。此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圍繞如何完成這些具體任務而進行,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教師教學思路清晰,下面就需要通過具體任務的實施來完成大任務。
2.學生預備任務
這是一個在明確的教學任務指引下,學生主動研究探索,獨立尋求、發現、解決問題來逐步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整個任務是按照小組討論,小組整理匯報,教師總結整合的模式逐步完成的。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并加以整理,明確保單的各項條款內容,注意事項及專業術語和格式的正確表達。
3.學生完成任務
在這部分,主要是將學生完成的任務情況做一個簡短匯報。讓學生依據課下討論的結果,在課上向全班做一個簡短詳盡的匯報,最好是以直觀的電子格式,向大家呈現。
4.檢查評價
任務完成后,即學生展示任務結果后,教師依據學生的匯報情況及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情況,對學生的演講情況,資料匯總情況,合作情況等任務結果進行評價,并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合作精神做出過程性評價。
5.總結修正
從討論結果看,學生能總結出保單的基本構成要素、專業術語、格式等,教師需要就此再做一個詳盡的總結,把學生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和修正。然后,讓學生自設情景,寫出一份保單,并相互批閱。此時,學生已能熟練的寫出一份合格的保單。因為學生在完成教師設置的任務中,已自然記憶了關于保單撰寫的各種事項。
五、結語
任務型教學法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啟示下提出的外語學習途徑”,是“交際法”的最新發展。它強調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習者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運用目的語,在“做”中學,“用”中學,體現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但要將它有效地應用于外語課堂教學中,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對其本質、設計原則及步驟深刻認識和理解,是每位英語教學者所必須做到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賈志高.有關任務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8226;教材#8226;教法,2005.
[3]杜月蕾.任務英語教學法淺析[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8,(12).
[4]Kumaravadivelu K. the name of the Task and the Task of Naming: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Task based Pedagogy[A].G Crookes, S M Gass, Tasks in a Pedagogical Context: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C].Frankfort Lodge: Multilingual Matters,1993.69-96.
[5]Nuan,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何安平.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程改革[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