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階段是人的個性走向成熟的時期,大學生的個性既有與同齡青年的相似之處,又具有其特殊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遺傳、環境、社會生活條件、社會實踐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個性,應重視個性發展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努力創造有利于個性健康發展的內外條件。
[關鍵詞] 大學生 個性 自我意識 人生觀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學階段是人的個性走向成熟的時期。大學生作為青年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學習、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他們除了在生理上發育成熟、在文化知識技能上提高以外,還面臨著所要完成的任務和各種沖突和挑戰,因而其個性既有與同齡青年的相似之處,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自我意識方面
大學生的生理、心理日益成熟,他們已完全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要求獨立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渴望獨立解決和處理各種問題,擺脫依賴性和幼稚性。他們的自我認識日益深刻、全面。在對自己的評價方面,大學生也開始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運用社會尺度觀察、分析和評價自己,然而這種自我認識和評價常與實際的自我狀況有一定差距,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他們的自我體驗也十分豐富,如自我滿足、自我厭惡、憂慮等,但由于正處于成熟的關鍵期,他們的自我體驗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波動性很大。另外他們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較強,使他們在與人或事接觸時容易產生敏感的自我體驗,如大學生對老師和同學所做的評價比較計較,若某方面與自己的需求相違背,就會在內心產生嚴重的反感情緒;若周圍同學對他看法不好,便感到極度不安。
2.人生觀方面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目的,大多數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渴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適應社會某種需要的人。大學生的個性心理逐步穩定,但還不算完全成熟,面對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他們的各種心理活動表現異常活躍,充滿矛盾和動蕩。而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一些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因素,不僅妨礙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而且還會影響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如不及時矯正,必將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遺傳、環境、社會生活條件、社會實踐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有資料顯示,以下因素對大學生的個性有重要影響:(1)學校領導者與教師——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學校領導與教師的意志左右。(2)大眾傳播工具——我們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廣播、電視、電影、書籍報刊等對大學生的影響極大。(3)社會文化——大學生和其他人一樣,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明顯地或潛移默化地受到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等社會文化的影響。(4)班級集體和非正式集體——班級集體的氛圍對大學生個性的影響非常大。另外,大學中有許多由學生發起組織的社團,這些社團也對大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5)教學內容——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教學內容會對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深刻的影響。(6)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靈活與死板對學生的思維有直接影響。(7)校友——大學生非常關心校友的職務、職稱、收入、住房等,校友的今天也許就是自己的明天。(8)地理條件——大學生的出身地和大學生所在大學所處的地區環境都對他們的個性有影響。(9)家庭——家庭的經濟收入、知識結構、社會地位對大學生的個性有著重要影響。
根據以上的分析,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個性,應重視個性發展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努力創造有利于個性健康發展的內外條件。
那么,應如何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個性呢?
1.加強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
只有用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統貫一生,生命才有意義,才能形成健全的個性。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三觀”教育,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對社會、人生及世界上的各種事物持正確的態度和認識,采取適當的行為反應。
2.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學校環境和社會風氣影響著大學生的個性和行為。而這個階段正是他們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應創造一個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讀書環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減少不良個性的發生。
3.及時對學生個性發展中的不良傾向給予輔導、矯治
在大學生個性發展中,由于種種因素,他們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沖突,產生心理挫折,如果這種沖突解決不當,會影響其個性的健康發展,甚至形成一系列個性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工作者應從實際生活出發,加以引導,使他們的個性健康發展。
4.引導學生自我教育
教育學研究表明,教育只有從外部轉向內部需求,才能全面持久地發揮起效能。自我教育就是依靠自我意識對個性的表現及發展的調適作用來影響個性的成長。引導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觀的評價,并依此付諸于社會實踐,切忌對自己過分苛求,奮斗目標應確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從而保證自己經常處于良好的競技狀態。
5.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擴大人際交往
大學生應主動積極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與集體中的其他成員交往和聯系,多和同學、朋友進行思想溝通和感情交流,并從中得到啟發和幫助。這不僅可以使人增進理解、開闊心胸,還可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大大增強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感。
6.豐富自己的業余興趣
興趣廣泛,可以使人在孤獨、抑郁時,通過娛樂活動防止心境的壓抑,使身心得到有益的休整和放松。現實生活中,有的大學生學習起來干勁十足,但一閑下來便郁郁寡歡,甚至稍遇挫折就苦思冥想或酗酒、吸煙等,都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構成有害影響,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可以使人感到充實,心情輕松愉快。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和才干,可以使個性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曉明.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6-77.
[2]蔣曉榮,李隨成.論大學生個性培養.中國大學生就業 2008,(14).
[3]張向葵,劉秀麗.發展心理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8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