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特別是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建筑CAD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法更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動手和協作能力,以適應社會對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介紹了該教學模式在高職建筑CAD教學中的優勢以及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運用該模式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建筑CAD教學 教學任務 任務驅動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它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對象;媒體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式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知工具。任務驅動教學方法體現了以任務為明線、以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為暗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通用能力。認知沖突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1.幫助學生易于完成教學目標
教師必須以課標為指導,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與細致的分析,在充分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單元或一個部分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首先,教師先展示一張做好的建筑CAD圖給學生,使學生對圖有一個初步的完整印象。然后,教師再分析這張圖的結構,使學生對基本概念就有了直觀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再講解具體操作方法。這樣教學,學生學習時易于掌握,而且教師備課時事先做過一遍,對學生可能出錯或易混淆的地方容易把握。教學時,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難點突出。
2.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激發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每節課教師都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上就有緊迫感,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通過各方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由于教師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導,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具體操作,學生更容易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3.易于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和綜合應用能力
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圍繞完成一個具體任務進行的。這個具體任務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這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綜合應用知識的過程。這樣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了學習周期。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建筑CAD教學中的運用
1.項目的提出與選擇
在建筑CAD項目教學中,項目的選擇十分重要。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所選的項目既要貫穿教材知識內容,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又要具有一定的難度、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既能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又能積極地學習、探究新知識來解決沒有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在一定范圍內有獨立進行計劃工作的能力,又必須學會與組內同學合作,培養學生獨立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選取項目,啟發學生如何去主動發現身邊的素材,選擇難度合適的項目。
2.項目的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的基本模式如下:教師引導確定項目——相關專業知識學習——小組討論——收集與篩選信息——設計項目方案——修正完善方案——項目制作——項目實施——項目評價——反饋總結。
項目實施前先向學生分析項目,包括項目實現的總體目標、項目的概況、項目實施需要掌握的知識、項目的實施步驟、綜合解決方案等。這樣,讓學生在項目實施之前對項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這有利于學生把重點放在對項目的實施上,而不是對項目的理解上。并向學生提供一些不同類型的范例,確定一個完成任務的最低標準。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面對項目束手無策,也能減少不必要的彎路,為學生順利完成項目奠定基礎。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創設的問題情景,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巧妙地隱含在一個個任務當中,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到理解學科知識、掌握技能的目的。
(1)注意學生的差異
不同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會有一定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2)“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
一般說來,每個“任務”中涉及的知識點不宜過多,最好不要有兩個以上的重點、難點,過多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任務”的規模宜小不宜大,規模過大,會偏離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本意。
(3)任務的實踐性要強。任務驅動教學,最關鍵的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教學任務的實踐性。
接下來是制訂計劃。以項目小組為單位,經過討論,最終選擇確定自己的主題,并由小組長作為項目的負責人,根據組內情況確定分工和合作方式,把項目任務分解到人。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學生是項目完成的主體,但不可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主要作用有:新知識、新概念的講解,知識點中重點、難點的落實;提供資料。
3.項目的評價
任務驅動教學法評價的注重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終極結果。學生在整個項目的完成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到的僅僅是指導的作用。因此,評價時應注意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要及時交流、展示和總結。評價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評價的方式可以是組內自評、組間互評、教師評價等。讓學生從合作伙伴、其他組同學、老師等多個側面來認識自己的成果,發現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評價的原則是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同學、老師的評價中得到更多的啟發。評價時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握學生評價的方向性,多用正面鼓勵和引導。教師的評價也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努力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總而言之,“任務驅動教學法”突破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局限,能較好地顧及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小組合作這樣的方式完成項目,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而且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培養了的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不可比擬的優點,但不能替代其他教學手段。因為其他教學手段在培養素質提高學習能力,增長學生知識方面也有獨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