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淵明不僅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為內容,風格平淡自然,蘊味極深。從思想主題單方面對陶淵明詩進行淺析。
[關鍵詞] 陶淵明 田園詩 思想內容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永嘉之亂之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東晉政權的庇護下,廣置田園,掠奪土地,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當時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爛,意志頹廢,精神上紛紛向“玄之又玄”的老莊道學尋求寄托,有的縱情山水,以隱居逃避現實,所以文學領域玄言詩,山水詩盛行一時。與此相反,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田園詩在思想主題上也充分反映了這些現狀。
一、描寫恬美靜穆的田園風光,抒發詩人閑適自得的心情,是陶淵明田園詩最重要的主題
這些詩歌寫出了大自然的美,表白了詩人脫離樊籠的自由心境。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立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敘述了歸田的原因,描寫了農村的美好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樂趣,從而表現出對上層社會的厭惡和對村居生活的熱愛。詩的前8句追述往事,把官場視為“塵網”,說自己誤落其中,好像羈鳥、池魚,得不到自由,這表現了詩人對過去出仕的懊悔心情。以下寫恬美寧靜的田園風光和詩人愉快、欣慰的心情。寫詩人的庭院風光,寫遠處村落炊煙,寫近處犬吠雞鳴,最后直抒詩人回到田園后欣慰暢快之情,概括全篇的主題思想。
又如,《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想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寫詩人在東籬下采菊,偶然抬起頭來見到“南山”。山上的景象在黃昏時越發美好,飛鳥結伴而還。他從這景象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悟出了歸樸返真的人生哲理,不勝欣慰。景語、情語、理語融為一體,詩的蘊涵深邃,使人回味。另外,“鳥哢歡新節,泠風送馀善鳥”(《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寫早春的氣勢何等迷人;“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和郭主簿》)?!睂懴娜盏年帥鍪嵌嗝磿晨?“鄰曲時時來,抗言談今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睂懺娙伺c朋友談笑、賞文,又是多么閑適、高雅!
二、歌詠農業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是陶詩又一重要主題
陶淵明歸隱田園后,“躬耕自資”,“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勞動是很辛苦的,但是體力方面的疲勞卻換得他精神上的愉快,他每天在清新靜穆的大自然中生活,與村鄰農民相交往。逐漸產生了一種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他在《癸卯歲始春懷田舍》中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輕欲志長勤?!彼瞥丝?、孟輕視農村勞動的觀念。他把勞動看成是人生有道之事,勞動雖艱苦,卻與自己的心愿無違。
如《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詩人早出晚歸地去鋤草,烈日當頭,夕露沾衣,很是辛苦,但是這種辛苦卻很自適。與自己的志向一致。表明了詩人寧肯自食其力,而不愿去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另外,詩人在勞動過程中逐步接近農民,與農民建立了感情。詩中有與農民朋友友好相處的情景:“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庇信c志同道合的朋友談心賞文的情景:“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有與樸實的農民共話桑麻的情景:“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痹娙嗽谂c農民的交往中,進一步認識到農民淳樸、自然、誠實的氣質。詩人與農民共話桑麻,與他們生活的苦樂有了共同感受。
三、反映農村生活的凋蔽和農民生活的貧困是陶淵明田園詩的又一主題
陶淵明的家鄉潯陽是桓玄與劉裕長期互相混戰的場所,殘酷的兵火之災,使許多農田遭到破壞,垣舍變為丘墟,人民在戰亂中流離慘死。義熙六年,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潯陽又與官軍發生激戰,戰禍又延續五六個月,對農村的破壞也很大。詩人歸鄉后,對農村這些破敗現象也都有所目睹,在他的詩中也有較為鮮明的反映。
如《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余。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昔日人們生活的村落已經變成丘壟間的荒墟。井、灶還有遺跡,桑竹已經朽敗,居人已經死歿無余了。這是多么凄涼敗落的景象!另外,如《示龐主簿鄧治中》、《飲酒》二十六、《有會而作》、《乞食》等作品,則寫出了農村生活的貧苦情形,反映了晉宋時代農村的真實面貌。
四、陶淵明的田園詩表現了詩人美好的社會思想
陶淵明早年有“大濟蒼生”的理想,但幾次出仕都未能實現,最后轉而寄身田園,隱居躬耕,獨善其身?!伴L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盡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卻每況愈下,“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三),“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詠貧士》),他就不免感到憤慨了。這時,他接觸了農民,了解了農民的思想和愿望。晚年,他創作出了《桃花源詩并記》。這篇杰出的作品是詩人田園詩創作的新發展。表現出詩人一生探求社會理想所達到的高度。《桃花源記》記敘了漁人進出桃花源的經過及其在桃源的見聞?!短一ㄔ丛姟穫戎亟榻B桃源社會的性質和特點?!跋嗝赁r耕,日入從所憩”,桃源中人人參加勞動,過著共同勞動的生活?!按盒Q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边@是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這些描寫,不僅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社會的憧憬,也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它閃耀著人民理想的光輝,具有高度的思想意義。
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對后世的影響也極其深遠。在玄言詩盛行,文尚雕琢的時代,陶淵明的出現給沉悶的文壇帶來了新的氣息。他開拓了詩歌的題材領域以田園生活入詩,運用“田家語”寫詩,這是他的創新。他的田園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中國詩歌發展開辟了一塊新的園地。從他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經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已經多的不可勝數了??梢?,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學史.人民出版社.
[2]中國古代文學讀本.教育科學出版社.
[3]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