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的途徑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研究表明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模式和教學環境是影響學生體育素養提高的主要因素,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評價模式等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體育素養 素質教育
體育素養,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體育文化水平狀況。它主要包括體育意識、身體運動能力、基本體育知識以及從事體育鍛煉、身體娛樂與欣賞體育比賽的能力等。體育素養是人在社會實踐中,長期形成的體育價值觀念,是一個人能夠長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最主要的驅動力。體育素養的水平現狀,對于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習慣養成具有極大的推動力,直接影響體育教育目的實現和體育教育的成敗。研究表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體育理論知識匱乏,運動技能較差,體育參與自覺性不強,甚至部分學生對體育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制約了學生體育參與的興趣激發、轉化,難以形成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使體育運動難以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方式。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現狀,是高職體育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研究從下述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求在提高高職學生體育素養方面有所突破。
一、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
在“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等教育理念推動下,體育教學改革取得深入發展,教材選用、教法選取、教學組織等日益趨向合理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深入貫徹“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育理念,將培養學生正確健康觀念貫徹體育教學的始終,將“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切實實現增強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近期目標,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遠期目標。應該認識到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增強體質是體育教學的“本”,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習慣是體育教學的“末”,處理二者關系時,不能舍本逐末,要二者兼顧。依據“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全面性、主體性、發展性”的要求,組織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樹立教學人本主義思想,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差異性,因人施教,強調學生個體差異性和學生個體進取幅度,張揚學生個性。
二、加強體育習慣養成性教育
高職院校是學生接受系統體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社會體育的對接點,這一時期能否培養學生對體育濃厚的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體育健身習慣具有重大意義,影響到學生踏入社會還能否堅持體育鍛煉,使體育融入個人的生活。體育教學中,要通過說服教育和體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加強體育習慣養成性教育,引導學生要明確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幫助他們認識體育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逐步培養體育志趣和習慣。要加強體育目的性教育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體育鍛煉是最有效的健康防護措施之一,對于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具有極大意義。通過體育習慣養成教育,加深學生對體育的理解,從而會對體育產生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形成自覺的體育習慣。
三、構建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進程中,大多數研究是針對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管理方面的,而對于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方面的探討較少。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采用的教學模式,依然沿用傳統的以體育教師統一講授和安排的班級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對于實現體育教育目標自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對于日益重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當今體育教育,其弊端日顯突出。構建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就是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學習的自身體驗,在課的結構安排上設定學生“自主學習提高”階段,以教學模式的形式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通常安排“自由活動時間”,在此學習階段,學生盲目活動,學習效果差。而在“自主學習提高”階段,學生在教師和體育骨干的指導下,有目的地自選活動內容,自選活動小組,不同技術水平和愛好的同學都能獲取快樂和體育能力提高,進而發展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水平,收到良好的教育育人效果。學生主體性體育教學模式,應正確理解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此模式下,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減弱,而應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引導學生樂學、活學、會學,即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改革體育課成績考核與評價
體育考核要起到診斷、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體育成績考核與評價應深入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以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為核心,以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幅度為標志,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與提高。將體育評價與學生體育素養的提高有機結合,評價淡化體育考核與評價的選拔、甄別功能,突出考核的激勵與促進作用,要淡化學生學習的結果,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以學生的鍛煉態度、鍛煉次數、本人運動技術成績進步大小和體育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為主要評定的內容。
五、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重視學校課外體育的開展
體育教學實踐表明,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都是高職院校學生接受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主要途徑。大學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僅靠課堂體育教學是難以實現的,體育學習又具有相對的非階段性和跳躍性,另外,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品質相對穩定,自控能力增強,對活動的內容選擇傾向于理性,這些條件都使體育教學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成為可能。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應做到以下四點要求,即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活動過程的規范性,競賽活動的有效性和活動效果的激勵性。高職院校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健身習慣,發展自己“自學、自練、自測、自評”的獨立體育參與能力,使課外體育成為體育課堂的有機延伸,有效提高體育教育的育人效果。
六、持續完善健身環境
健身環境因素包括校園體育人文環境、體育活動場地設施以及校園活動氣氛。健身環境因素對學生有巨大的影響作用,和不同的環境和氣候生長不同的植物和種植一樣,良好的校園體育環境和氛圍會給高職院校學生以良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這幾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各高職院校在軟、硬件的建設上,明顯滯后與學生增長的速度。另外,高職院校學生體育參與時間和空間都有所擴大,表現在活動時間由課堂延伸到課外,活動領域由校園擴大到社會。因此,加大高職院校體育物質層面的建設勢在必行,繼續加大大學體育在場館、設備、經費投入力度,完善、優化高職院校學生校園體育健身環境。加強校園體育活動的組織化水平,形成制度規范高職院校學生體育行為,促進高職院校學生體育參與由自發轉為自覺,逐漸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七、通過體育運動升華高職院校學生體育品德
體育運動對人類感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以及對參加者情感的高度融通性和智慧的對話性,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性、信任感、尊重和自尊,同時促成人的思路廣闊和頭腦開放。在高職院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中,他們都是在松散結構的群體中參加鍛煉,但他們的志趣和追求目標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在這種心靈溝通沒有障礙的情況下,通過肌肉運動很容易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可依賴性、信任感、相互了解、尊重與自尊,在運動中升華高職院校學生的道德品質,實現體育素養的提高。
八、加強輿論的導向作用
要重視體育的宣傳作用,加強輿論導向。不可否認,高職院校學生對體育地位的高度評價,公眾媒體長期不懈宣傳有著重要的貢獻。當前,影視、網絡傳媒日益普及,并成為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獲取信息、傳播文化的主要渠道、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素養提高重要途徑之一。但是互聯網等新媒體也正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碰撞的平臺、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意識形態較量的戰場。因此,必須加強體育文化價值的正面引導宣傳,向公眾闡明體育的健身價值和意義,利用媒體強大的社會效應,宣傳科學的健身知識、自我運動監督、健身效果評價等知識,宣揚體育健身的客觀規律和體質增強規律,以求良好的教育引導、導向效果。
九、開辟高職院校健身娛樂場所,彌補高職院校健身軟硬件不足
當前,河南省高職院校體育場館不足、缺少輔導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提高的因素之一。另外,隨著全民健身工程的實施,體育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使高職院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高職院校學生體育參與活動地域和空間的擴大正體現了這一點。體育活動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時尚,體育活動與人的幸??鞓飞铌P系也被更多的人所認同。高職院校學生理應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余暇體育活動的主流,并從中受益。因此,各高職院校順應大勢所趨的潮流,大力挖掘自身的潛力,增加投入,努力開辟多種健身娛樂場所,將高職院校的各體育組織納入社會化管理,充分發揮其力量,以緩解高職院校場地不足、缺少輔導的軟硬件不足,吸引更多的高職院校學生參與體育,從而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素養的遠期目標實現。
參考文獻:
[1]韓新君.論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能力及其培養[J].浙江體育科學,2006(1):52-54.
[2]周麗君,于可紅.從文化的本質論體育文化[J].中國體育科,2005,(1):9-11.
[3]關于大學生體育素養的思考[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76-77.
[4]占玉珍,曾凡.培養體育素養,提高終身體育能力[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5,(2):74-75.
[5]畢獻為.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J].2005,(2):57-58.
[6]王勇慧.試論體育素養的構建[J].中國學校體育,199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