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校訓遣詞用語的妙處在于精短形式表達背后豐厚的文化意蘊,在于句式、詞源、語法的獨特選用與遠避雷同,與此媲美的必然是大學精神的獨特詮釋與全情表達。以大學校訓為線索,類比西方大學和我國大學校訓的雷同的大學文化淵源,梳理世界大學理念演化脈絡,針砭當下轉型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提出建構屬于新時代中國大學的校訓文化體系的內涵要素和基本原則。
[關鍵詞] 校訓 西方大學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校訓是“學校為訓育上之便利,選若干德目制成匾額,懸于校中公見之地以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辭海》釋義),它是學校著意建樹的應然之風,就是對學校價值信仰、辦學理念和精神傳統的集中概括。校訓是大學精神文化的書面語言表達形式,難以磨滅大學的時代與社會烙印。從簡短精悍又千差萬別的遣詞用語中,我們便可以發掘出其中蘊含的獨特思想品位與豐厚文化意蘊。
一、彰顯西方大學理念的價值取向
1930年,以創辦普林斯頓高級研究中心聞名的弗萊克斯在《大學》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標舉出“現代大學的理念”中“研究”對大學的重要,肯定“發展知識”是大學重要功能之一。由此可見,大學學術共同體的基本性質。其內涵有三:其一,大學以學術價值作為基本取向;其二,大學價值取向上是自由的;其三,不受任何世俗社會價值取向的制約和影響。這種傳統的精英式教育理念浸潤出一批世界一流名校,追求一種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即一味地追求對少數優秀人才的重點培養。按照這樣理念建設的大學就是所謂的“象牙塔”,負責培養有知識修養的公民和從事專門研究的學者;以這種理念為內涵的大學校訓大多無外包括追求真理和學習知識的內容。如英國哈佛大學的“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的“探知并了解事物發生的緣故”,加州理工學院的“真理使人自由”;美國耶魯大學的“真理、光明”,芝加哥大學的“提升知識,以便充實人生”;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堅持真理”,等等。
和歐美等地相比,我國大學起步甚晚。中國現代大學基本上是橫向從歐美移植,而不是縱向從古代繼承。洋務運動興起,西學東漸,這一時期新辦的西式學堂,開設的外語、軍事和電信等西學的門類日趨豐富,成為近代中國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啟明星。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開端。20世紀初,全國官私均興起了辦學高潮,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六大高師為代表,以西方大學理念為模板,中國大學從始出便進入最早的黃金時代。作為舶來品的西方大學理念必然反映在中國大學校訓的字里行間。中山大學和湖南大學等皆以“博學”(語出《禮記#8226;中庸》)入其校訓。包含“學”義素的詞語——“博/崇/好/勤/重/勵/篤+學”等,也都順此理列入。
二、秉承中國傳統的多元雜糅文化觀念
德才兼備的“君子”在中國社會歷來被看做是典范人格,這與上述西方大學理念南轅北轍。君子之德體現在鞠躬盡瘁,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君子之才體現在學以致用,用自身的知識來解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中國文化崇尚的是一種實踐理性,不空開各種知識藥鋪,炫耀五花八門的思想、思潮,基于此,大學培養的是具有術業專攻并且道德至上的大師。這種大學理念勢必助長知識分子與社會的融合,要打破傳統的“象牙塔”,使大學成為政府社會的“智庫”。因此,以這種理念為內涵的大學校訓多與國家與社會的需要有關,強調實踐工作和服務奉獻,強調個人品格和道德水準。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上海財經大學的“經世濟國”等都是這樣的例證。
清華大學的校訓就非常典型的。“自強不息”一詞出自《易經#8226;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自1914年冬天的梁啟超先生的演講,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并把此卦辭作了如下的詮解:“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雖遇顛沛流離,不屈不撓;若或見利而進,知難而退,非大有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猶舟之航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順風而后帆,登岸無日矣。”梁啟超開掘出相當廣泛而深邃的君子人格境界和品格內涵:志向、忍耐、堅毅等方面。另外,“厚德載物”一詞出自《易經#8226;坤卦》中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涵蓋寬厚、樸質、包容、內斂、淡定等多重解說。只言片語間,無盡的只有中國人才能徹悟的智慧昭然于胸,化為激勵青年學生的精神追求。
東北大學和廈門大學校訓的第一句都是“自強不息”(前者的第二句為“知行合一”,后者的第二句為“止于至善”),都是與之一脈相承的思想反映。如此君子品格視野的詞庫一躍進入校訓用語體系,如義素“實、誠、仁、義、忠、勇、敬、德”等架構起龐大的中國傳統人格殿堂,企圖以此對大學精神作本土化置換。
三、轉型期復雜多變的社會鏡像
學者金開誠在2003年《中華讀書報》撰文指出,作為長期在北大學習和工作的北大人,竟不知道北大有什么校訓。是蔡元培最初主張而廣為人知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勤奮、嚴謹、求實、創新”,莫衷一是。無獨有偶,山東大學2002年修改了“團結奮進求實創新”校訓,改為“氣有浩然,學無止境。”一項針對國內25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高校校訓同質化、標語化現象嚴重,使得部分校訓在師生中的認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
教育的功能定位首先是個性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和潛能。那么,校訓作為新時期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體現出時代文化精神,即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性塑造人的靈魂、培養人的思想。兼顧知識傳授、思維訓練和品德修養、服務意識,進一步凸顯敬畏生命和關懷他人的大愛情懷。雪萊有詩說道,“愛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為一個活著的墓穴,茍延殘喘的只是一副軀殼。”
全國第四屆現代學校制度實驗研究經驗交流會上,南京赤壁路小學的校訓“做最好的自己”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教育理念并值得大學借鑒,其語出李開復的同名勵志類圖書。該校訓的突破之一,是捕捉到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即教育的影響力最大地發揮就是幫助學生找到自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定位,找準自己位置做到最好,就是幸福與成功。突破之二,是破除了了我國校訓的一般遣詞用語模式,即以駢偶詞組表達多重思想內容;創造性使用單句句式表達某一個突出理念。突破之三,是力避傳統校訓遣詞用語來源,擷取當代名人暢銷書用語表達個性教育理念。突破之四,是力戒對稱美學窠臼,大膽擺脫便利懸掛的建筑等外界條件的制約。
21世紀的大學理念不斷推陳出新。校訓,作為一個符號,將被一代一代的教師和學子們傳遞下去,伴隨著事業的興旺發達。校訓,作為一個標尺,雖然難以權衡大學的質量水準的高下,但可能即使離開,還銘記在心。
參考文獻:
[1]陳功江.校訓:大學個性化之彰顯.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
[2]李成先,徐輝.大學校訓與大學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
[3]陳褘鴻.論西方大學理念的演變.發展,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