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醫患交流在我國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多數醫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未設置醫患交流課程。在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以及實習過程中,多數也沒有進行這方面能力的專門培訓,這就直接造成醫學生在實習以及作為一名注冊醫師后會出現的醫患交流問題。
[關鍵詞] 醫學院校大學生 醫患交流 問題
醫患交流能力被認為是醫生的一項核心臨床技能,是醫學教育和一個稱職醫生不可或缺的。交流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學習和培訓。然而,醫患交流在我國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多數醫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未設置醫患交流課程。在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前以及實習過程中,多數也沒有進行這方面能力的專門培訓,這就直接造成醫學生在實習以及作為一名注冊醫師后會出現的醫患交流問題。
通過和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實習學生以及帶教老師進行座談以及問卷調查,發現目前醫學院校大學生在臨床實踐與患者交流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醫患交流的能力培養不重視
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傳統醫學模式觀念的影響,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主要停留在醫學知識的傳授和運用上,醫學教育只重視生物醫學知識而忽視社會醫學等相關學科的教育,培養的學生常常只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療,而忽視社會、心理等其他方面的認識,對醫患溝通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很多醫學生在實習前可能進行過醫學倫理學和醫德醫風的培養,但針對醫患交流能力的培養就沒有得到重視。
醫學生踏上臨床之路,首先就要和各種各樣的患者打交道,他們從患者那里搜集病史,了解病情,進行治療,但對于采用何種方式交流,大多數學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走。有些學生剛剛接觸患者時會緊張,擔心患者敷衍怠慢,不知道自己該說什么,做什么。本來患者對實習生就不甚尊重,加上沒有醫患交流的技巧,使自己和患者間產生隔閡,這樣就容易出現醫患矛盾。
二、服務觀念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在其他服務性行業得到到優質服務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會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們很多醫學生的服務理念與思維方式仍停留在“以醫為尊”、“重病輕人”、“患者求醫”等水平上,服務言行就表現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釋,不愿多傾聽,態度輕慢,敷衍了事,缺乏深層人文關懷與情感交流,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溝通技巧。
三、不注意尊重患者的就醫權利
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患者的法律意識增強,非常重視自己的就醫權利(如隱私權、知情權、治療方案同意權、訴訟權、求償權等),這是社會的進步,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病人及家屬有這個要求,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很多同學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診斷治療的本身,而忽視患者的心理變化和隱私的保護,沒能針對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及時和患者溝通。還有些同學沒能很好地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甚者拿患者的隱私取笑宣揚。這些都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加重醫患矛盾。
四、看病不看人
以往的醫學模式是以醫生為中心,醫生占主導地位,往往造成在診療過程中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視患病的人;只關注引起疾病的生物學原因,而忽視社會心理因素與疾病關系;而現代醫學模式認為,患者作為一個人,不僅是由各種器官組織構成的生物實體,而且是具有各種復雜心理活動的社會成員,每個患者都有不同的心理素質和社會背景,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會有不同的反應,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痛苦;不同的文化素質使得不同的患者對疾病本身和治療方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對治療的依從性也就有很大差異,如果不能體會到這一點,針對不同的病人“一視同仁”,機械死板僵化地按照“治療指南和方案”處理病情,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疾苦。
英國學者弗列克斯在醫學教育的著名報告中指出,把醫學作為一種技術來掌握是非人道的,因為醫療服務的對象是生了病的人,其核心是為人服務。既要面對軀體疾病,又要面對病人的情感需求。單純依靠醫療技術無法有效地為病人服務。這就使醫學需要人文理念的支持。
因此作為臨床醫生在對病人進行診斷時應了解病人的文化素質、社會背景和心理特征,主動按照新的醫患模式處理病情,既要開出醫學處方,又要開出社會處方,做到心身兼治,心身同治。
五、不注意非語言的溝通
醫患溝通中非言語溝通形式具有特殊意義。和藹的態度、關切的眼神、恰當的舉止,在和患者溝通中永遠都是減少醫患矛盾的“潤滑劑”,良好的第一印象會使得患者對醫生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另外,有些患者在疾病狀態下言語交往可能受到限制,此時的非言溝通是唯一重要的表達方式。
有些同學在和患者交流時,沒有時常和患者有目光的交流,目光接觸既能顯示一個人某些個性特征,又能表達和傳遞情感。醫患溝通中雙方都能通過面部表情表達情緒狀態,人們的喜怒哀樂首先在面部表現出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時首先看到的是病人面部表情,認真觀察面部表情可以了解病人內心的復雜活動,而醫護人員也是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示對病人的熱情、關愛、體諒等態度。肢體動作則是語言交流的重要補充,例如:接待患者時用手勢請患者坐下,病人痛苦時親切地幫扶,病人情緒激動時的握手安撫等關懷動作,能起到語言無法起到的溝通效果。
六、沒有很好地學習處理好敏感問題的技巧
在醫療工作過程中,我們常遇到一些會引起交談障礙或比較敏感的問題,例如,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交談,如何談性病患者的冶游史,如何催繳住院費用,如何談病情惡化或死亡等。對這些問題處理好壞,直接影響到醫患之間的交流。雖然醫學生在實習期間,這些問題可能由帶教老師去解決處理而不會直接面對,但他們畢業出來工作后必然會面臨這些問題的處理。
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面臨向患者告知諸如“惡性腫瘤”、“難治性疾病”等不良信息的問題,患者本人是非常想知道自己真正的病情,而家屬則善意地主張對患者隱瞞病情。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認為,患者患了惡性疾病,醫生應采取絕對的保護性措施,僅將病情告知其親屬而對其本人保守病情秘密,以減少患者的心理痛苦和壓力。的確,有些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會精神崩潰,茶飯不思,拒絕治療甚至出現自殺等極端的反應。但若對患者隱瞞病情真相,就剝奪了患者的疾病知情權,侵犯患者的基本權利。究竟如何向患者傳達不良信息,才能做到既維護了患者的知情權,又能減輕不良信息對患者的心理刺激,是醫患關系中迫切希望解決的難題。
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其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因此,醫學教育應該把醫患交流能力的培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只有找到學生存在的問題,才能在教學中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許峰,盧仲毅等.從醫患關系看醫患溝通在醫學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醫學,2004,16(2).
[2]楊雷霆.淺談如何學習醫患交流[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