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本文結合學校自身特點,對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科學研究這三條人才培養途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介紹了在具體操作中的一些方法與經驗。
[關鍵詞] 人才培養 計算機專業 應用型創新人才 培養途徑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計算機教育發展迅速,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入學人數不斷增長,設立的專業點也越來越多。然而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卻出現人才培養質量與規格脫離社會行業需求的尷尬界面。為了應對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許多高校都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許多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如“3+1”模式、“訂單式”模式、“產學研結合”模式等。新培養模式依據市場導向,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培養掌握系統知識、具備一定創新能力和較強實踐能力的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諸多新培養模式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但我們也看到,一些高校雖然設定了新的培養目標,采用了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設備,在培養途徑上卻仍舊沿用原有的做法,最終無法實現新的培養目標,使得人才培養改革成為空談。
我系自建系以來,一直著力于對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系部領導從學校實際出發,立足專業發展,在社會調查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培養“基礎實、口徑寬、素質高、實踐強”的計算機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制訂了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并在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和科學研究這三條培養途徑上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高校實施人才培養的最主要的途徑,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它包括理論課程教學與實驗教學兩大塊。理論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和前提。實踐教學則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吸收、理解和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使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創新。
在理論課程教學方面,我們注重對教學內容的精心組織與設計,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首先改變了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而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探究式教學、模擬體驗式教學、激勵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組織他們開展自主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培養其學習能力及人際溝通能力。其次,以小組為單位組建學習型組織,布置相應的合作任務,指導學生積極討論與合作,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借此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第三,我們也優化了課程考核手段,突出多元化評價,改變以往單純的期末筆試考核,而以日常的個人作業、小組任務完成情況、課外實踐項目等,結合期末筆試成績或上機測試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應用型人才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這就需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是通過實驗教學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的。實驗教學是包括非專業課與專業課的課程實驗,它是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動手能力非常有效的方式。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遵循“書本與項目結合”的原則,既以加深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為基本目標,又注重與各類課外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和網絡實驗室等教學設備,靈活運用案例教學、項目驅動式教學、信息化平臺實踐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動腦。
由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是漸進的,而實驗教學作為實踐教學體系中最最基本的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我系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對各階段的實驗教學任務重心進行了相應的設計:對于大一新生,由于學生對專業領域了解不深,各方面的知識都還比較薄弱,此時的實驗教學要與課程的理論內容緊密結合,實驗的重點在于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解決其中的基本疑問。通過課程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為后面的學習打基礎。到了大二,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都有一定基礎,此時的實驗教學除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外,更強調培養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尤其是應用已學知識對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能力。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個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引導學生根據個人情況有選擇地參加課外的各類實踐活動,并相應地增加一些針對課外實踐項目的教學指導,比如針對學生參加全國ITAT就業技能大賽、全國數學建模大賽、江西省高等學校大學生電子電腦大賽等活動開展的教學指導。對于大三的學生,我們不再單純強調與書本內容的結合,而更注重學生的個人興趣及發展方向,要求實驗教學的內容盡量與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將來的就業方向掛鉤,在加強他們問題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的同時,為他們的畢業設計及課外實踐項目等給出有針對性的指導。
二、課外實踐
課外實踐是指除課堂教學外的各類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核心部分,一直都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是課堂教學這一基本培養途徑的重要補充。課外實踐包括各級各類培訓與比賽,學校安排的參觀、見習、暑期實踐、畢業實習,以及校企合作中的各類項目建設等。
我系很早本著“以賽帶學,以賽促學”的育人理念將各類競賽活動納入實踐教學體系之中,并結合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在第三四學期開設了創新課程,重點針對一些項目競賽開展實踐教學,強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將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任務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設計中理解并應用書本知識。我系除了每年舉辦全校性的電腦作品大賽、計算機知識大賽、打字比賽、創意設計大賽以外,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的數學建模大賽、全國ITAT就業技能大賽、建行“e路通”杯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江西省高等學校大學生電子電腦大賽等比賽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種參與項目設計的機會,指導他們在各類活動中努力提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由于教學有方、組織得力,我系在各類大賽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其中在江西省第十八、十九、二十屆高等學校大學生電子電腦大賽中連續三年獲得了“團體一等獎”的好成績,每屆都有數十位同學獲得各參賽項目的一等獎。與此同時,我們還與校外的一些企業簽訂了聯合實習協議,在了解專業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基礎上,為學生創造與企業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對接的環境和意識,讓他們在真實的任務中不斷學習、提高。
這些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往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且活動任務真實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些還有一定的物質獎勵,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將它們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促進他們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讓他們在學以致用中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動手能力,提升了他們對今后畢業就業方向和形勢的認識。同時還增強了他們與人交流的能力,促使他們形成對成功與挫折的正確認識,從而培養出優秀的應用能力、扎實的創新才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科學研究
大學生的科學研究活動,應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活動,而不是獨立的科研活動。我們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學習與研究結合”,以課程學習為基礎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科研活動,這也是培養學生科研興趣、訓練其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雖然專科學生的科學研究意識相對較為薄弱,但我們仍舊注重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以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為主,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實際情況,結合課程學習組織開展多樣性的科學研究活動。
系部每個學期都要安排在技術或科研方面有較高水平的教師舉辦多場學術講座,還經常邀請其他兄弟院校的學者或是IT企業知名人士來我校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為學生們介紹專業研究動態和IT行業發展動態等,這些學術講座或報告既營造出濃厚的科研氛圍,又擴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起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好奇心。同時我們也在課程教學中強調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維、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提供相應的練習或實驗,以訓練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策略設計、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系部還在第五學期開設了專門的研究方法課,結合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其他科研活動,詳細講解科學研究中如何選題、如何查閱文獻、如何撰寫論文等方法論知識。有了濃厚的研究氛圍和研究方法課程作為基礎,結合省、市、校級的各項競賽活動和科研活動提供的機會,我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主動學習和探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學校或教師申報的校級、市級、省級和部級的課題研究活動中去,以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研究精神,提高他們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另外,我們還積極與校外相關企業聯系,商討產品研發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進入企業研發部門實踐的寶貴機會。
實踐證明,在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遵循“書本與項目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學習與研究結合”的原則,靈活運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科學研究這三大人才培養途徑,既可保證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掌握,更能在各種實踐練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真正實現“基礎實、口徑寬、素質高、實踐強”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陸慧娟,高波涌.計算機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考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8,(20).
[2]杜國海,王涓.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其比較[J].大學#8226;研究與評價,2007,(6).
[3]冼廣銘,曾碧卿,冼廣琳.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09,(4).
[4]陸麗,李聯寧.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計算機教育,2009,(13).
[5]胡孔法,陳素娟,陳峻.計算機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