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家庭、學校、社會、心理根源四個角度,全面闡述了青少年學生心理品質薄弱的原因。并從思想政治教育專題講座這一教育主渠道,對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方式、方法做有針對性的論述,旨在開發潛在的智能,使學生獲得最佳的智力;培養愉快的情緒,使學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對生活充滿信心;培養健全的意志,使學生能主動自覺的迎接困難,戰勝困難,具有獨立果敢、堅強的品質;養成協調的行為,使個體和行為符合環境和身份。
[關鍵詞] 心理品質 薄弱原因 培養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學生身心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
現象一:2005年6月25日,北京一所著名大學公共衛生系二年級男生趙某,因生活矛盾,將同班一名21歲男生殺害。
現象二:2009年4月13日,北京市房山區某大學大一女生小影,在校生下一名男嬰后將其從二樓扔下摔死。
現象三:2010年7月14日,一名中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黃某,因買錯車票被困異地淪為乞丐。
脆弱的心理品質,極端的性格,這時有所聞的事實告訴我們:加強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大課題。
一、心理品質薄弱原因探析
1.家庭根源
家庭的不穩定性;親子矛盾的普遍;日益明顯的代際差異;父母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家庭中特殊的地位;長輩過分的呵護;家庭教育的落后,學生們自私、任性,極強的自我中心,缺乏責任感、進取心,吃不起苦,受不起挫折。
2.學校根源
被動學習、方法機械,使學生缺乏想象,毫無創新,形成依賴、自卑、膽怯、呆板的動力定型。尤其是一些學校將升學率判斷唯一尺度,忽視學生品德形成,對差學生不管不問,甚至攆出課堂,流入社會習得多種不良品性危害社會。另外教師粗暴的管理方式,形成不良的師生關系;班集體不良的氛圍、導向都是導致心理品質薄弱的重要因素。
3.社會根源
網絡、媒體的高速發展的現今,在給青少年提供巨大知識、信息平臺的同時,它們對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認知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發生巨大作用。不良信息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學生人格形成產生巨大影響,使學生脫離現實生活,沉浸在虛擬世界;崇尚金錢,盲目的崇拜影視明星,其舉止中不良的影響極易得到青少年的認同。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學生抽煙、喝酒、罵人、打架的人數急速上升。
4.心理根源
青春期處于人生轉折期,生理發育迅速成熟,而心理發育相對遲緩,從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會閱歷積累與急劇的生理成熟不相適應。。學生不愿依賴他人,不喜歡聽從父母及長輩的說教,渴望獨立而缺乏獨立能力使孩子往往走向極端,如心理承受力弱,固執,輕率,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和身心功能障礙。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培養心理品質就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具體的說是指: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緒,健全的意志,協調的行為。現從思想品德專題教育講座的角度專題研究心理品質的培養。
1.培養最佳智力
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思維、判斷等。正常的智力是學習的前提和條件,同時對情緒、意志、行為發生作用和影響。許多幼兒園園長、小學校長在學生情況調查反饋時,認為我校學生科研知識水平低、科研能力較差、科研意識不強、科研創新缺乏。在教育專題講座中我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在講座前,布置學生查詢資料,了解動態;講座中常給學生將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學家的名人軼事;有意識的教給學生科學實驗、科學研究的方式、方法;講座后布置科研論文。這種培養,使學生們不再望科研而怯步。
2.培養愉快的情緒
人從事某種活動時產生興奮的心理狀態即是情緒,愉快的情緒可以提高人認識活動的效率。
(1)創設學習情境。在專題講座中創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被愉快的氣氛所包圍、感染,處于最佳學習狀態。如結合所講的內容,講笑話、做實驗、出智測題等,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這樣做的結果,使教者事得其所,學者輕松愉快,養成樂觀的求學態度和向上的良好學風。
(2)以情感帶動學習。教師應是學生的益友、良師,給予學生尊重與愛,而恰當的體態語運用是讓學生感受教師尊重與愛的好方法。
(3)建立必勝的信心。學習上的成功要靠努力,成功體驗又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每次講座,給學生布置資料收集,進行校內展示,學生在被教師認可下產生強烈的自信心。強制要求每位聽者書寫體會或論文,學生從最初的被迫書寫不知所云,到最后有條理、有主張,并能合理利用資料,關鍵是組織好這些成果的展示和評比。努力的記住更多學生的名字,當校長在講座中熟練的叫出聽眾的名字,讓其回答問題、發表觀點和見解時,學生的滿足感可想而之。
3.培養健全的意志
(1)使學生成為“主人”。在講座中,主講人應發揮好引導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體現在:設疑、解惑和把握對與錯上。設問的方式很多,可設推理式問題,以舊帶新;可設陷井式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設計互逆式問題,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等。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并提出自已的見解,形成爭論的氛圍。
(2)創新求異,培養樂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培養學生不滿現狀,求新創造,樂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鼓勵學生另辟新徑,善于提問題。尤其應注意,保護同學創新的積極性,對積極創新的同學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標。同時要注意,不要輕易的贊揚,更不能千篇一律。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生動,具有啟發性,既活潑、有趣、逼真,又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3)制造挫折,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為同學們制造一些受挫折的機會,提高其承受能力,尤其是學習好的學生。制造挫折,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學習的興趣為前提。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學習中發生的挫折,就會對生活中的挫折有正確的認識,能夠正確的看待生活中的問題。
三、培養協調的行為習慣
通過講座,培養學生講前預習、講中動腦、講后實踐的良好習慣,久之形成嚴密、細致的思維品質,從而對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對待未來工作、生活中發生的問題。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以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帶動和影響青年學生。
通過系統的培養,開發潛在的智能,使學生獲得最佳的智力;培養愉快的情緒,使學生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對生活充滿信心;培養健全的意志,使學生能主動自覺的迎接困難,戰勝困難,具有獨立果敢、堅強的品質;養成協調的行為,使個體和行為符合環境和身份。
思想道德系列講座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一個主渠道,但僅在講座中培養是完全不夠的。學校教育應從多角度,多層次培養,每位教師應以高度責任心在自己本職崗位上做好培養工作。“眾人劃槳開大船”其結果必將培養出具有高度文化素質,健康心理素質的21世紀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夏紀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吉林大學出版社.
[3]陸士楨.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的成因.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