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一輪課程改革啟動后,全國開始了學習新課程理念的熱潮。師范生熱切盼望高師課堂上教師應用新的教學方法,貫徹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高師課堂較以往的教學展現出了新的特點。高師教師可以從知、情、意、行四方面,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新課改 師范生 有效教學 高師教師
2010年8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第七屆全國師范大學聯席會上指出:“要以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根本目標……全面提高師范生的綜合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高質量的師范生是高師教師的重要職責。而在新課程改革實施近十年的背景下,高師教師還肩負著培養適合新課改實際需要的準教師。
一、研究緣起
為探究新課程理念落實途徑,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2010年4月~7月,“遵義地區師范生新課改基本理念建構現狀及其策略研究”課題組在遵義地區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遵義師范學院校本部化學系本科2年級的學生共140人,遵義師范學院南白分院學前教育專業專科2年級學生共35人,遵義師范學院南白分院五年制師范4年級學生共40人,采用自編問卷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15份,收回問卷195份,其中有效問卷179份,有效回收率為83.3%。問卷第二部分是開放式題目,其中有三個題目是針對落實課改理念策略而設計的題目,分別是:(1)“你所學習的課程中哪些課程有涉及到新課程知識?”(2)“你覺得學生在學習時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到新課程的知識?”(3)“你覺得教師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向學生傳遞新課程的知識?”根據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我們對其中一些內容按出現的頻率進行了歸類統計,驚奇地發現,有許多同學對教師的要求或建議有很多相同之處:
有29(所占百分比為16.2%)人主張教師要應用新的教學方法,其中有16人明確提出教師應采用研究性學習、探究教學、發現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法進行教學;
有21(所占百分比為11.7%)人對教師教學藝術提出要求,如幽默、深動、有趣、活潑、例證豐富不空談等;
有21(所占百分比為11.7%)人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引導作用;
有20(所占百分比為11.2%)人主張師生應多互動;
有20(所占百分比為11.2%)人主張教師教學時應注重學生興趣;
有18(所占百分比為10.1%)人主張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學習;
有16(所占百分比為8.9%)人主張教學應理論聯系實踐,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有13(所占百分比為7.3%)人主張教師要注重教學設計,多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13(所占百分比為7.3%)人主張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
有11(所占百分比為6.1%)人主張教師應多了解學生和課改本身。
以上統計顯示,師范生有一個共識,即需要高師教師采取一些措施,特別是采用新課程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這些建議和有效教學理論契合。
二、有效教學
理論界對有效教學的研究頗多,但對什么是有效教學、怎樣去定義的問題,至今未有公認的答案。陳曉端在系統總結了國外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認為:“在西方學者目前流行的視角里,有效教學就是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或者說,有效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和有效的教學評價來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教學。”我國對有效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一些學者對什么是有效教學也給出了一些答案,如姚利民在其著作《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提出:“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特指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
本研究所理解的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師范生自身需要之上的有效教學,是高師教師通過合理利用課堂,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教學。
由于有效教學是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變化以及學生發展變化的動態概念,其總是和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探詢密切聯系在一起,并通過教師良好的教學品質、教學行為和恰當的教學策略來實現的。
所以,本研究認為,對師范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的最佳切入點,就是對教師有效教學的研究。
三、新課程背景下,高師教師如何生發有效課堂
新課程實施已近十年,其主張的一些新教學方法、新的教學觀念已深入人心。師范生熱切盼望高師課堂上,教師盡可能地利用新的教學方法,貫徹先進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高師課堂較以往的教學展現出了新的特點。那么,高師教師面對這些又該怎樣使自己的課堂更具有效性呢?結合調查研究和理論界的現有成果,本研究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重知
所謂“重知”,是指高師教師應重視自身知識儲備,做到在正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做好充分的準備。
新課程改革提出培養“整體的人”的課程目標,關注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走出知識傳授的目標取向。這和今天的大學教學目標有共同之處。肖川在其文章《高校有效教學的目標和特征》中指出:大學教育區別于職業培訓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教育影響具有全面性——全面地關照人的成長與發展。可見,師范生的教學目標和課改中的教學目標都倡導全面、和諧的教育。
高師教師,在時代的需求下應轉變觀念,確立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從三個維度來詮釋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傳統教學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這種現象在高師課堂上也存在。高師教師應多關注師范生的學習方法的獲得、個體情感的健康發展和價值觀的確立。只有師范生首先作為完整的人的發展,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教學中真正落實課改理念。
當高師教師有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后,應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保證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教師授課前精心備課,事先計劃和組織好教學,可以減少教師授課后用在課堂組織和管理上的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學,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來看,備課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而備好課,就需要高師教師扎實自身的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對學生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專業魅力征服學生,讓教學更加有效。
2.重情
“重情”,首先,是指高師教師培養職業感情,熱愛教育事業;其次,指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最后,“重情”還指重視研究學生的學情。
高師教師只有真正熱愛教育事業,才能在繁雜的工作中保持自己的職業熱情。而職業熱情可以使教師的課堂充滿感染力和影響力,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11.7%的學生對教師教學藝術提出要求,如幽默、深動、有趣、活潑、例證豐富,不空談等。高師教師要培養這些教學品質,需要極大的教育熱情。只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才能真正培養這些教學品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更富效果。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現代師生關系理論表明,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前提,師生關系狀況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師教生學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高師教師要主動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一旦成功,在教學中教師就會充滿熱情,并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使課堂氣氛積極、活潑,學生才能產生輕松、愉悅的心理環境,使教學更加有效。怎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呢?結合本研究調查結果(有7.3%的學生主張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有11.7%的學生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引導作用,有6.1%的學生主張教師應多了解學生)。我們認為,高師教師應首先落實現代師生關系理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起關鍵的引導作用就行,改變以往學生逆來順受的現狀,變教師的一言堂為師生合作完成學習目標的新型課堂,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高師教師還應關愛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與學生溝通交流。
“學情”,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高師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全面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注意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和學生的現有水平之間的聯系,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調查中有至少11.2%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時應注重學生興趣,有6.1%的學生主張教師應多了解學生。可見,高師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需要,才能更有效地教學。
3.重意
所謂“重意”,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堅持力和教師遇到阻力時的毅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教學資料的收集、教學效果低效、和學生溝通不良、學生不理解教師、自我效能感低等。只有教師具有堅強的意志,才能自覺選擇適當的方法克服困難,直到實現目標。而這其中教學反思,是高師教師專業成長,促進高師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學反思的形式可以是教學日志、教師日記、課后小結,等等。
4.重行
所謂“重行”,是指高師教師要重視教學過程,尤為注意應以有效的教學方法、科學的組織教學、高效地利用時間,來使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傳統的大學課堂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老師從頭講到尾。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覺得枯燥。新課改提倡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代大學生已成為新課程的呼喚者,強烈要求教師踐行新課程的理念與方法。據本研究調查數據,有33.6%的學生主張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研究性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情境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見,高師教師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綜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特點、學生特點等因素做出最佳的選擇,使高師課堂更加有效。
有了好的教學方法,還要注意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高師教師可以通過有條不紊地安排教學和學習活動,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處理教學中出現的突發問題,減少教師用于課堂管理上的時間和精力,降低干擾學習的活動,使學生專注于教學內容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更好地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相信,通過以上途徑,高師教師可以更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出新時期所需的優秀的師范生。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2010-8-17.
[2]姚利民.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3]陳曉端.有效教學:理念與實踐[M].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肖川.高校有效教學的目標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9ZX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