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二課堂既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 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有效途徑。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有益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即參加課外科研活動、開展知識競賽和科普講座以及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病例討論等,有助于醫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拓寬專業知識、鍛煉科研能力、強化團隊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素質與能力。
[關鍵詞] 生理學 第二課堂 創新素質 素質教育
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生理學是重要的基礎醫學必修課程,與其他醫學基礎課和臨床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對于學生后繼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生命科學中進展迅速的學科,它的理論和技術已經滲透至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因此,學習和掌握生理學不但能理解生命現象的本質,更重要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基礎醫學其他課程和臨床醫學打下扎實的基礎。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并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大學生生理學第二課堂活動是高校醫學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 也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
毋庸置疑,第一課堂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提高的主渠道,而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鞏固、提高及實踐、思維、視野等多方面的開拓,是對學生潛能的挖掘與發現。如果說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為第一課堂的話,那么,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二課堂的教學正是授人以漁的過程,從教學內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學習空間范圍非常廣大。理論只有聯系實際才有生命力,第一課堂的知識通過調研實踐、學術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方能日臻完善與成熟。第二課堂對專業知識的延伸和補充使學生實現了知行合一,縮短了高等教育與大學生成才、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引導學生追逐學術發展的前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生理學第二課堂開展的形式
1.開展生理科學專題報告會活動,啟發學生的科研思維
在生理學第一課堂,我們實踐了研究型課堂教學模式,即學生憑借教材及學校信息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研究的步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討論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勇于創新的實踐能力。在生理學課堂上,我們設計了“學生 表層研究——發現問題——評價;深層研究——提出問題——引導;聯想研究——討論問題——激發;質疑研究——解決問題 教師”的教學流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分4個層次由淺入深地進行研究性學習。為配合第一課堂構建研究型學習模式,激發學生課后繼續探索的興趣,首先,通過科學專題報告會活動引導學生從獲取信息中進行研究學習,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最初可能無從下手,教師可以設計并提出一系列與生理功能和疾病有關的參考性題目,學生通過自由選題、查閱文獻、寫出研究綜述,并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生理知識專題報告會。同時,鼓勵教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講座,讓學生在第二課堂教學中分享教師科研工作的成果,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研素質。這種“開放式、研究性”教學,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生理學的學習和理解,有助于學生科研思維的形成。
2.開辟“學生科研第二課堂”,通過科研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還加強對學生科學研究興趣的培養和能力訓練,廣泛開辟“學生科研第二課堂”。第一課堂上通過情境式教學,再現重大理論的發現背景、發現過程、科學家當時的思維和推理過程以及這些理論逐步被完善的過程等,對這些理論中經典的實驗方法作較為詳細地介紹,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第二課堂中鼓勵學生成立課外科研興趣小組,參與教師科研工作,通過科研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并系統地教給學生進行科研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品格,同時通過科研實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生理學科研第二課堂活動包括學校的開放實驗室活動、大學生創新活動、參與教師課題等形式,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查閱資料和實驗設計。查閱資料是擴大學生知識面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前提,而實驗設計則要求學生動腦思考,有利于開發學生智能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和科學的思維能力。
(2)科研實驗。先由指導老師和科研興趣小組一起討論和制訂實驗研究方案,然后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科研小組獨立完成實驗研究。
(3)書寫論文或結題報告。科研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處理,然后從多個角度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撰寫科研論文或結題報告,并以科研報告會的形式與同學交流。
3.開展知識競賽活動,嘗試開發學生智能的途徑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能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生理教研室與年級學習部聯合組織知識競賽有獎活動。以班為單位組成4~6個智力競賽小組,由教研室高年資教師組成專家“評判”小組進行評分,同時對比賽獲勝的小組頒發獎品和獎狀。競賽題目包括個人必答題、小組必答題、搶答題和風險題4種形式,其中個人必答題和小組必答題主要測試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搶答題和風險題則主要測試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競賽內容主要是以教學大綱要求為標準來命題,將知識性、趣味性和應用性融為一體,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與實際應用。實踐表明,這種競賽活動以其靈活的方式,新穎的內容,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能和培養競爭意識。問卷結果顯示,學生認為開展知識智力競賽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開發智能、拓寬知識面和培養競爭意識,學生還希望老師以后多組織這種生動有趣的智力競賽有獎活動。
4.開展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討論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思維、揭露矛盾、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好方法。一個成功的討論,既可開發學生智能,也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生理學教研室在專升本臨床醫學、護理等專業本科教學中嘗試“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學習”,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的歡迎。“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學習”在生理學教學中實施方案是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指導下,以臨床病例、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現象及生理學實驗問題為引導,啟發學生討論生理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在討論前2周,學生獲取討論內容,各自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然后組內討論、歸納、總結,寫出討論報告提交老師。2 周后,各小組通過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 進行答辯。教師根據評分標準對各組及個人表現評分。評分標準包括:書面報告;小組答辯;自由討論。每位同學分數為每次小組得分加自由討論得分,作為平時成績,占期末總評10%。學生把“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學習”作為一項重要教學活動積極參與,積極制作課件,有的同學還動腦思考如何在課件制作中加入動畫成分,以提高課件制作的質量。實踐表明,“以問題為基礎的討論式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加之在討論中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和鼓勵競爭性的發言,因此,這種討論式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也有利于形成一個生動熱烈、人人上進的學習局面。
5.基礎與臨床相結合,讓學生早接觸臨床,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為了加強基礎與臨床的結合,讓學生懂得基礎知識在臨床上的應用,我們有目的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病例討論。如講授血液粘滯性時,分析其與冠心病、高血壓、血管內血栓形成的關系;講授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時,分析心肌炎、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導致心輸出量減少的發病機制以及治療原則有何不同;講授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時,分析心衰、大出血、過敏性休克患者動脈血壓發生變化的機制以及治療原則;講授胃液、膽汁、胰液功能時,分析萎縮性胃炎、膽道梗阻、胰腺炎患者臨床癥狀及其產生機制;講授腎臟生理時,分析腎功衰竭患者為何出現尿毒癥、高血壓、貧血等癥狀;講授激素生理作用時,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和低下、地方性甲狀腺腫、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和低下、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患者臨床表現的發生機制。通過與臨床疾病的鏈接,使生理學學習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內容以及掌握其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讓同學們有機會早期接觸臨床,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以其靈活的教學方式,新穎的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以及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智能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生理學第二課堂通過早接觸科研、早接觸臨床等活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發揮了一定作用。當然,第二課堂教學不可能模式化,需要不斷創新以豐富其內容。在第二課堂開展中,作為高校教師, 需要從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營造創新環境、完善創新平臺等多方面努力,本著以育人為本的精神, 抓好第一課堂的教學改革并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隨著我們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第二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必將進一步得到拓展和充實。
參考文獻:
[1]王立新,孫惠華,傅翠梅等.第二課堂教學實踐[J ]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5):39-40.
[2]蔣淑君,刁匯玲,李寶玉.研究性教學在生理學課堂的應用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4):493-495.
[3]刁匯玲,蔣淑君,楊麗娟等.案例教學法在專升本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 ] .醫學教育探索,2009,8(12):1510-1511.
[4]林麗,任安經,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提高醫學生素質與能力[J].醫學教育探索,2007,6(5):4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