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通過對理工科學生音樂選修課程進行思考,提出在參與中激趣,在推理中激趣,在對比中激趣,在爭辯中激趣,在互學中激趣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
[關鍵詞] 理工大學 音樂教學 方法探討
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院校,學生喜好的是電子、通訊、建工、汽車之類的專業;選修音樂課程不排除有部分學生是來放松或者是為了“撈”學分。上課他們會認真聽,專心學嗎?理工科大學開設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什么?理工科的音樂教育應該做些什么?怎么教?教哪些內容?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索。
一、建立現代教育理念
優質的教育一定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為指南。只有在理論指導下的行動才是自覺行動。
1.建立現代人才觀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已發展到較高水平,要在單一領域內有所突破越來越困難。現代社會大量的產品都是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結晶,只具有單一知識的人越來越難以發展和生存。現代社會是文明、法制的社會,一個缺少審美修養的人必定是不健全的人。因此,培養適用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素質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習音樂既能拓展知識面,又能提高審美素養。
2.建立現代教學觀
傳統的講課方式之一是“老師滔滔不絕,學生默默無言”。衡量教學的好壞不是看老師如何滔滔不絕的講,而是看學生是否在全身心的學。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定要想法讓學生積極參與,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要了解學生想什么,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這樣學生才會想學。課堂教學,學生就像舞臺上的樂手,老師只是樂隊中的指揮。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課堂學習之中,知識就會學得活,記得牢。
音樂教學不能單純從音樂到音樂,除了講述音樂本身的各種知識外,要不斷挖掘其中蘊涵的理論價值、應用價值和能力價值等,要實現“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維教學目標”。
系統論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開放性原則,它告訴我們,系統只有開放才有活力。教學開放后,學生學習興趣大增。課堂上很多時候是分析、聆聽、表演同學們自己找來的音樂,他們倍感親切。
培養創新思維不僅僅是專業課教師的專利,選修課老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創新無處不可,創新無處不育。
例如,我和同學們討論中國戲曲的發展道路時,引導大家思考:是保持原有傳統不變,還是把住精髓后加入新元素進行現代改良?通過爭辯,大家不但更好地理解了中國戲曲知識,還培養了創新思維。學習西方音樂史談到開啟現行音樂大門的印象派大師德彪西所取得的成就時,引導大家總結出:跳出傳統,舍棄已有,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新。因此,我們要經常地,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離開大路,走進森林,去發現沒見過的新東西。創新也一樣,我們不能只注意在五光十色中去尋找新的色彩,也不能只在陽春白雪中發現異樣的美麗,有時思維方式一變,驀然回首,她在闌珊處。
二、營造最佳教學環境
環境影響人的學習心理,科學、適宜、和諧的物質和人文環境能明顯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為使學生一走進課堂就有一種主人感,就感受到一種輕松的氛圍,我將所有的凳子擺成面對面的圓弧型,類似于崔永元的談話節目形式。沒有了講臺,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倍感親切和新奇,這樣也有利于師生間的雙邊交流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三邊活動。
三、創設生動教學過程
1.在參與中激趣
音樂賞析課,學生多是用聽覺和視覺來感受音樂,時間一長,必然覺得單調。如果能讓學生以探索者、表演者的身份既用耳聽、用眼看,又動手做、動口唱,肯定能大大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于是,我找來各地民歌、戲曲、說唱等等有代表性的音樂素材,讓全體學生跟著唱,學著演,唱得好的還代表小組互相比賽。有時欣賞完后,要求學生在基本掌握了地域民歌的旋律走向、主干音調、歌詞特點等音樂知識后,自己作曲,自己演唱,很多人第一次發現自己還有如此的“天才”。
有了學生的參與和配合,實現教與學的互動。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領略了西北山歌的豪放、江南小調的秀美、中國戲曲的古韻、湘西歌舞的靈動等等音樂的真諦,達到了身動與心動的高度統一。
2.在推理中激趣
課堂教學中凡是復雜、抽象的問題,我盡量采用提問、啟發、推理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想、自己講,自己得出正確答案,而非出自教師之口。
例如,在分析西北山歌的特點時,我先不談音樂本身,而是要學生運用已知的地理和旅游知識來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地理氣候和人文環境;然后討論“一方水土一方歌”的含義,得出音樂是受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語言、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經濟水平和審美情趣等等因素影響和制約的產物;最后由學生總結闡述西北山歌的特點。
這樣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由其它而轉到音樂本體來引導學生推理,學生興趣濃厚,課堂十分活躍。
3.在對比中激趣
音樂教學中有些不易理解的問題,用對比的方法討論,容易理解且非常有趣。古代對比現代,南方對比北方,國內對比國外,傳統對比流行。例如,把古老劇種秦腔和流行的搖滾放在一起對比,可以清楚地發現它們都源于荒涼和貧窮,得出音樂是生活的產物。把中國的民族器樂和發源于西方的交響管弦樂放在一起研究,交響管弦樂發音復雜、科學,可以看到音樂發展受經濟制約,也與民主政治有關。把柔美的江南絲竹和豪放的魯西南吹樂放在一起探討,明顯地感覺到地理條件決定音樂的表現形式。對比分析,尋找共性,區別個性,學生感到饒有興趣。
4.在爭論中激趣
爭論是激發興趣和增強記憶的有效辦法。
教學中遇上專業性不是很強,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我先不解釋,不急于下結論,而是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誘導學生進行激烈的爭論。這樣可以開拓思維,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讓同學們討論“你認為哪一種民歌更好?”大家各抒己見,熱烈爭辯。“我認為江南小調細膩,好聽”有的同學說。“新疆民歌具有波斯——阿拉伯的韻味,過癮”,而另一些同學則不贊同。還有的同學說:“最好聽的是西藏民歌,高亢、情深。”同學們的討論激烈而有趣。最后引導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民歌就象其它民族藝術一樣,無所謂好壞,都有各自的價值,都有多元的色彩。
5.在互學中激趣
表現自我,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征。
每一期開課后,我都要求學生填寫籍貫和音樂情況摸底表,對每一個學生的音樂素養做到心中有數,誰會彈鋼琴,誰會唱民歌,誰是西北漢子,一目了然。能讓學生表演的內容我盡量提供機會。有時還分配同班、或同寢室、或同鄉同學,課后組成小組進行下節課活動內容的排練。課堂表演同的學們興奮不已,下面觀看的同學也很容易記住所教的內容。
四、教學檢測
對于教學檢測,改變傳統的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考試方法,建立結果、過程并重,考試、考核兼有的檢測方法;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明顯的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要建立現代教育理念、現代人才觀和現代教學觀,使學生通過音樂課的學習不但增添知識、娛悅身心、豐富修養,更開發大腦,激發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