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社會發展的有力杠桿。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總量,對經濟增長本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技發展對傳統生產方式滲透及影響是空前的,不僅反映社會生產規模的變化,也必然反映分配模式的變革。改變傳統的“按勞分配”條件下的“體腦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分配模式的變革是對科技工作者的自我激勵,充分發揮科技要素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盡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關鍵詞] 科學技術 經濟總量 分配制度的變革
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對于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技術是“歷史的有力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鄧小平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一文中指出:“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視科學。”他還說:“現在人類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曾指出:“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
實踐已證實,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要素,而且是經濟增長的堅實支柱,是社會乃至于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及社會前進發展決定性的因素。
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二者即相區別,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區別主要是指科學反映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類思維最一般規律的知識體系,特點是用抽象的概念和邏輯形式反映現實世界的多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科學著眼于偉大的發現。技術是物化了的科學、指科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技術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生產性、實踐性的活動,目的是為了改造自然,技術包括技術知識、構思、技能和方法,也包括物質手段、工具、機器設備,技術著眼于偉大的發明。二者的聯系是,每當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必然導致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當今,這種聯系凸顯日益融為一體,既此,科學技術革命以迅猛的速度和力量沖擊著世界的每個角落,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在引起生產力變革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對經濟結構和經濟關系調整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從而創造出大量的社會財富。
一、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的總量
當今是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科學技術在生產中所占的份額比重越來越大,已處于生產全過程的主導和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科技要素以成為經濟增長貢獻份額最大的要素,因而,對經濟增長本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經濟增長理論的興起,研究各要素對長期經濟增長的貢獻問題成為熱點,人們關于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科學技術要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和水平。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也是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率貢獻最大的國家,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勞動和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之和。恰是科學技術要素份額的增長,成了美國經濟崛起的重要根源。美國在1860到1890年,30年間美國通過工業科學技術革命和創新,使生產總值上升了9倍,到1900年人均收入超過歐洲,1913年黃金儲備占世界的70%,一躍成為世界的經濟霸主。
中國以往的貧窮落后重要的原由仍然是科技的貧乏,科學技術要素在整個經濟運行中份額甚微。經濟學者們對中國科技要素的貢獻進行了深入研究,1953年到1990年37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了11.7倍。其中,資本和勞動要素投入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均占94.64%,也就是說資本的貢獻超過了75.07%,勞動的貢獻為19.47%,科學技術進步的貢獻只有5.46%。可見,在這37年的發展中,科技進步的貢獻是很小的。因此,20世紀90年代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主要是靠擴大規模,增加數量的粗放模式來實現的,既不斷地投入、增加資本和勞動的數量,是一種外延式的增長,粗放式的增長。
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進入2000年后,在以胡錦濤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偉大思想的指導下,使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54%,增加約2倍。總之,許多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在推動經濟增長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與技術進步的速度。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勞動和資本的任何一個或兩者之和的貢獻還要大。這種認識上的深化和實踐中的成功,對近年來出現的科技高潮、特別是高新技術創新高潮、在實際發展中普遍重視和加快科技進步的做法都產生了極為廣泛和良好的影響。所以,一系列的研究和推算表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同經濟增長率的提高非常接近,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是科技要素及其進步所作出的貢獻。
這就是為什么在促進經濟發展中,要特別強調知識的重要性,強調科技的重要性,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充分顯示出科技要素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滲透和影響是空前的,不僅反映在社會生產模式的改變,也必然要反映在分配模式的改變上。
二、科學技術要素推進個人收入分配的總量
利益是人們奔波、拼搏的出發點,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最重要的觀點。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和突破,都伴隨著生產關系局部或全局的調整。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適應,又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科技含量較高的發展波,它不僅改變作為收入對象的“世界產品”,而且改變著作為分配主體的地位角色及其權利關系。科技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是指科學技術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參與產品價值創造過程所得到的相應回報。也就是說,參與生產過程的科技要素歸誰所有,誰就參與分配。科技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是通過科技要素的不同形態而表現出來的,科技要素在當代有三種形態,一是硬件科技,主要是反映提高產品使用性能的技術,包括產品技術和一部分生產技術。二是軟件技術,以書面形式表達,存在各種載體中,包括計算機程序、設計藍圖以及一部分工藝、方法的生產技術。三是技能和頭腦技術,主要包括管理技術、制造操作專長、決竅和經驗等。硬件和軟件技術合稱為顯性技術要素,而智能技術則稱為隱性要素,前者可作為資本成為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改變和提高生產效率及經濟規范的收益,而后者進入人腦被人們所掌握形成人力資本,從而成為具有更大能力的勞動者。
科技要素通過兩個方面影響并作用于分配,一是科技要素作為資本品進行投資參與收入分配,即要素所有者根據投資的知識資本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既按科技貢獻進行分配)。二是科技要素被勞動者所掌握并形成人力資本,它作為人的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既按智能與頭腦技術貢獻大小進行分配),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人們特別看重的是隱性技術要素——人的智能與頭腦技術。它在人的發展收入乃至于企業、國家的前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真實的體現在個人的知識和技術將決定他的就業起點、方向和收入,知識和技術不僅僅是力量力,是機會,更是可以兌現的資本,新財富的源泉。知識技術型的人員是保持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其收入與其他人將有顯著的差距,是收入報酬差異的直接原因。雇員分享公司的財富,將成為工資以外的重要分配方式,科技要素的主體將按照知識和技術占有多少,更多地通過激勵機制直接占有企業盈利中更大的比例。實際上,當今社會誰科技含量高,知識資本人力資源豐富,誰就能創造出高新技術的“世界產品”,誰收入的份額就多。由此以知識為基礎的科技要素從各種生產要素中脫穎而出,已成為創造財富,獲得財富的根本動因。
科技要素參與分配,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特征,不僅對未來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方式的改革具有直接現實意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按勞分配”條件下長期存在的“腦體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它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也具有暫新的意義,即知識經濟的本質及分配原則必然使知識勞動者和技術勞動者先富起來,這是一個巨大的物質力量,從根本上刺激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無比熱忱,從而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既增加個人收入率先致富,又促進了社會經濟增長的總量,以此推進社會的迅猛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6.
[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