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利”這個詞對現代人來說并不陌生。作為現代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追求自身的福利,都想讓自己的福利達到最大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和福利有不解的淵源。上到國家政黨,下到平民百姓;從政治領域到經濟領域,再到管理,到社會事務領域,這些領域都可以看到福利的影子??梢哉f福利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
[關鍵詞] 福利 社會 走向 趨勢
社會福利最早在古代、中世紀和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就在一些國家出現。而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福利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產業革命的爆發,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社會化大生產蔓延到全球。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過程的不斷改革,使得勞動生產率得到空前的提高,社會財富大量增加,為社會成員的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產業革命的爆發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農業人口向工業領域的流動,產生了專門從事工業生產的工薪階層,工薪階層完全以工資為生,一旦由于各種原因使收入終止,他們就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絕境。由于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的變化,工薪階層沒有足夠的條件和力量抗拒年老、疾病、突發事件、失業等造成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社會力量來提供社會保障服務,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行,于是社會福利就應運而生了。
社會福利制度初建于19世紀80年代的德國,當時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統治下,經濟越來越衰退,勞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社會主義思想在德國獲得廣泛傳播。隨之工人階級開始參與政治斗爭,嚴重威脅了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一方面對工人階級進行殘酷的鎮壓,另一方面,他們又以個人利益保護者的身份出現,采取安撫政策,提倡通過國家立法興辦社會福利,以緩和階級矛盾。繼德國之后,英國、瑞典、法國、意大利等國也紛紛效仿,先后推出了各種社會福利制度。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資本主義國家大量企業破產,大部分工人失業。他們為了求得生存,迫切要求社會變革,獲得社會福利的給養。在這種高壓下,資本主義國家就不得不進一步建立和發展社會福利制度,以解決失業問題。這一階段英國和瑞典的社會問題最為嚴重,為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英國和瑞典實行了一系列的福利措施,這也為日后英國和瑞典成為世界有名的福利國家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各國在恢復經濟的同時,都把重建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作為緩和階級矛盾、消除危機的主要政策措施。在這一階段,英國、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積極開拓與發展社會福利事業,使得社會福利制度在全球范圍得到長足進展。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福利保障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成為世界社會福利制度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社會福利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社會福利思想的適時指導,在世界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提出、不斷的討論、不斷的博弈,在社會福利領域涌現出了不少經典的福利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福利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福利思想是馬克思基于對政府的一貫看法而得出的,他主張自由、平等、集體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福利事業的前提,資本主義的福利是一種制度化的,而社會主義的國家的福利是融入到社會制度當中的真正的社會福利。
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思想:
民主社會主義的福利思想認為壓力團體和重心個體會推動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它相信政府有能力提升人們的福利。主張平等、自由、互愛,主張通過民主選舉途徑奪取政權,再制定推行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政策;通過社會政策創造社會條件以培養個人的利他主義及對他人的責任感觀念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
新自由主義的福利思想:
自由主義是一種放任的、自由的、不干涉的經濟思想和社會主張。新自由主義的福利思想認為福利國家是一個錯誤,對自由構成了威脅。它批判福利國家對經濟、社會、政治帶來的破壞,反對福利國家提供全面的福利服務。它認為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破壞了個人的獨立性和自發性,使人們懶惰,出現了道德危機。政府負責容易造成政治上的危機。福利政策促進了利益團體的發展,左右了國家的政策。它主張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不平等,主張以自由市場扮演主要福利提供者的角色;重新界定國家的角色;保持社會既有的秩序。
道路的福利思想:
第三條道路的福利思想是指介于民主社會主義福利思想和新自由主義福利思想之間的一種福利思想體系。它認為現行的福利制度缺乏民主基礎,利益分配自上而下,削弱了個人自由,體制內過于官僚化,出現異化及缺乏效率,制造了福利依賴問題,未能回應現代社會的全球化趨勢存在一定的問題。它主張在資本主義的框架里建立一個福利國家。進行折中調和,強調有限的國家干預和有限的市場調節相結合,主張社會福利中的國家責任、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平衡,社會福利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在社會領域建立合作包容性平等的新型社會關系。在經濟領域建立“混合經濟”的新經濟模式。在公民、社會與政府的關系方面從政府管理型向公民治理型轉變。在社會福利領域建立從補救型向預防型轉變的積極性福利制度。
后福利國家思想:
后福利國家思想以“后工業社會論”為經濟理論基礎,關心的主要不是經濟問題,不是滿足公民的物質生活需求,而是考慮發展文化、教育,施行“智力開導”和“文化充實”,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福利作為分配工具應多樣化,對社會福利進行分散管理。
雖然各種福利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促進了社會公平;促進了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但由于社會、政治、經濟等條件的不斷變化,(如國內的各種矛盾比較突出,財政危機,預算赤字,道德危機等。)社會福利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
從總體上講,世界社會福利的發展應從克服貧困向消除社會排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發展。社會福利的主體應做好政府、社會、個人之間的協調,發展多元化福利。福利服務的提供應更具專業化特色,大力發展社會工作的建設,使廣大公民能夠享受到更加專業、更加周到,更加人性化的福利。另外,現代社會不確定、多風險的特點要求現代社會福利要有幫助人們擺脫危機的功能。
社會福利的發展應兼顧公平與效率,做到權責一致,福利的發展應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應重點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應注意社會福利與國家、政府與社會團體、社會與私人的問題,做到社會福利的可持續發展。從總體趨勢上看,未來世界的社會福利可能要走以第三條道路為主的富力路線。但我相信第三條道路不是未來社會福利的唯一道路,因為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文明是不斷進步的,未來可能會有第四條道路,第五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