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不僅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更是人類思維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是認知和語言的紐帶。隱喻在詞匯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筆者從隱喻理論促進英語詞匯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詞語的隱喻性質兩方面,闡述隱喻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可行性,并提出相關的英語詞匯教學方法。討論了隱喻式詞匯教學的可行性及其策略,應該說是對當今方興未艾的隱喻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積極回應,并為認知科學在語言教學中的全面展開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可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表層記憶的不足。
[關鍵詞] 隱喻 認知 詞匯教學
一、引言
Lakoff Johnson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提出了認知隱喻理論,主張隱喻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而是一種思維方式,認為語言就其本質來說是隱喻的,隱喻的結構是由“源域”和“目的域”兩項構成,前者為人們較為熟悉、具體的概念,后者一般為人們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其運作機制是把詞語在“源域”的各個部分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用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建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談論一種概念的各方面詞語用于談論另一概念,這也是一詞多義現象所產生的原因。隱喻的本質就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一個詞不同義項之間的語義聯系是隱喻性的,這為我們創造新的表達以便更好地理解客觀世界提供了重要工具。
事實上,隱喻是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并對多義詞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觀世界復雜紛繁,因此人類往往以自身以及熟悉的事物來認識世界,反映到語言中就是多義詞。認知語言學認為,多義現象是一個詞語有多種具有相互聯系的意義。從不同義項之間的相關性可以看出:多義詞不僅僅是語言經濟原則的結果,更是隱喻認知的產物。隱喻以一種有理有據的方式,作為一種認知結構促進了詞匯的變化,為我們提供了理解一詞多義和詞義變化的鑰匙。
二、隱喻與英語詞匯教學的關系
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的積極指導作用,在于“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意義的變化過程,解釋詞匯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可以利用概念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中不同形式的隱喻之間的系統性和相互關系”(束定芳、湯本慶,2002)。另外,當今詞匯教學發展的方向之一,就是使所學詞匯意象化和具體化,而隱喻的工作機制就是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即從一個人們比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具體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熟悉或較難理解的、抽象的目標域,從而達到重新認識目標域的目的,因此隱喻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重要認知工具。從這一層面理解,我們可以說隱喻應是詞匯教學中使抽象概念具體化的一種手段。
三、詞語的隱喻性
隱喻理論表明,隱喻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需要,是人們對抽象概念認識和表達的強有力工具。作為人類重要的認知方式,隱喻對人類認識事物、形成概念、發展詞匯均起了重要作用。
詞語發展的隱喻性是指“詞匯的多義性得益于隱喻”。隱喻是詞義發展、變化的重要手段。由于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出現了新事物,人們用已有的詞語來命名各新事物,這時詞義的范疇延伸了,但這種延伸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的隱喻或轉喻認知方式上的。這種通過隱喻或轉喻的方式來實現詞義的擴展或詞義的改變,在英語中是很常見的手段。因此,詞義的延伸是從一個具體的、熟知的概念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結果。盡管有些擴展詞義已被人們廣為接受并得到普遍運用,已失去了隱喻的特征(即死隱喻),但最初使用時仍具有隱喻的特征,因為詞義形成的過程就是隱喻形成的過程,是人類隱喻性思維的過程,反映了人類對事物相似的認知心理過程。
四、隱喻式詞匯教學策略
隱喻是詞義發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我們不難發現,在英漢詞典中每一個詞條下羅列的詞義都有一定的聯系,最基本的是中心義項,其他義項則是由中心義項通過隱喻產生的,有的已經成為該詞的“字面詞義”,有的仍保留明顯的隱喻色彩。因此,在多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隱喻來理解、記憶英語多義詞。以head為例,在《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head作為名詞的釋義就多達十余項。從詞義的相互關系來看,詞的意思是從中心意義向外引申的。
頭的中心意義是身體的一部分,下面,我們從這一定義入手,來分析由其引發的擴展意義:(2)硬幣的正面,也就是有頭像的一面;(7)(量度單位)一頭之長;(8)膿包(尤指快要出頭的)或黑頭;(5)頂端。(10)頭是人的肢體的一部分所引發的語義擴展與借代相關: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未遭受困難。
頭是進行思考的工具,這一特征引起了一系列的語義擴展:(1)智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與此相關的很多成語和俗語:an old head on a young shoulder.少年老成。put sth into one’s head, put sth. out of one’s head.使……想起某事或忘記某事。Put one’s head together:集思廣益。
通過對“head”一詞的語義擴展分析,我們確認:一詞多義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系,這是一詞多義產生的內在認知基礎和規律。一個詞的意義不是詞本身所固有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意義是源于我們在不同語境中對它的利用,而這種利用當然不是隨意的、無規律的,它來源于在眾多的釋義中,最基本的是中心義項,其他的義項由于和中心義項有著某種聯系而成為這一單詞的其他義項。這些義項都是通過轉喻或隱喻的方式增加。隱喻是語言發展和變化的一個重要方式。
五、結論
隱喻是詞匯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英語不僅詞匯豐富,而且幾乎每個單詞都有許多詞義,學生如果機械記憶這些意義將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如果仔細研究多義詞不同義項之間的隱喻性聯系,對詞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將自然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在詞匯學習過程中隱喻是一種“常被忽略的聯系一詞多義的重要資源”,學生往往對詞匯學習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沒能認識到隱喻在思維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將許多規律性、系統性很強的語言表達方式歸于需要死記的一類。這種沒有理解的無意義記憶自然導致記而不牢,用而不活。為了使這種現狀得以改善,在教學過程中,隱喻認知理論可以為教師深層次講解詞義提供一條便捷有效,符合認知規律的途徑。教師可以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認識到詞匯多層意義的隱喻聯系,培養學生發展其“隱喻能力”,即對隱喻的意識和理解、掌握運用隱喻的策略,使之運用這一聯系將一個詞的多層意義貫穿起來,系統有效地理解、記憶詞匯的多層含義。
當然,隱喻式詞匯教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英漢兩種語言中完全一致的概念隱喻,有時也存在純粹語言層面上的差異。另外,英語習語中存在大量隱喻,但一些喻體比較模糊,有些很難歸入一個系統的概念隱喻框架下,這些都給教師進行隱喻式詞匯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結合既有的詞匯教學方法,靈活地進行詞匯教學。
參考文獻:
[1]Cameron L,Low.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Richards L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York:OUP,1936.
[3]柬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和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
[4]嚴世清.隱喻理論史探[J].外國語,1995,(5).
[5]歐憶,陳志斌.隱喻對英語詞匯演變的影響[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