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就業壓力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本研究根據醫學生特點,自編《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對650名醫學院校本科生進行了團體測量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別考查了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性別差異、年級差異、生源地差異,以期能對學生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
[關鍵詞] 醫學生 就業壓力應對方式 對策
一、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研究現狀
“應對”(coping)也稱應付。本文認為應對是個體在面對壓力事件和環境時,為適應內外需求而采取的認知和行為的努力。
1.應對方式的分類與測量
各種研究者根據研究理論的不同,分類的標準也就不盡相同。Zmibard(1985)按照應對的目的將其分為解決應激源的直接活動和麻痹自我感覺的活動兩類;Lazarus(1966)把應對分為采取積極行動、回避、攻擊和聽之任之;Stone和Neale(1986)直接提出8種應對:分散精神、重新評價環境、直接行動、宣泄、接受、尋求社會支持、放松和信教。
應對方式的測量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是心理生理和表情測量法、行為觀測法和自我報告法。使用最廣泛的是自我報告法。
近年來,國內許多研究者對我國大學生的應對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他們有的直接對國外的量表做了些改動,進行了修訂,有的更傾向于自編量表以適應研究的需要。如韋有華和湯盛欽(1997)用修訂的COPE問卷中文版研究發現,大學生面對壓力時主要采用的應對方式包括:針對問題積極主動應對、尋求社會支持、逃避和聽之任之。
2.應對方式的相關影響因素
這類研究著重探討各種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同應對方式的關系。其中人格因素中主要有:A型人格、內外向、神經質、成就需要、自尊、自我效能感、應對效能等。已有研究發現應對方式與這些人格因素均有關。影響應對方式的情境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應激源和社會支持方面。
二、醫學生壓力應對方式的結構分析
1.被試
(1)訪談被試
訪談對醫學院校本科生50名,其中包括臨床專業10名,醫學檢驗專業10名,麻醉專業10名,藥學專業10名,醫學影像專業10名,男女比例相當。
(2)預測被試
預測問卷施測對象是醫學院校學生。共發放問卷10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0份,其中男生343名,女生652名。
(3)正式施測被試
被試為醫學院校大三、大四、大五、大七的學生。共發放問卷650份,回收有效問卷637名。男生305名,女生332名。
2.研究工具
自編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
3.研究程序
我們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相應的評定量表的資料,結合開方式問卷和訪談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篩選,將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定為六個維度,分別是退避、自我增值、解決問題、幻想、壓抑與自責和求助。初步編制出一份包括70個題目的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問卷用5級記分標準,完全不符合1分,不太符合2分,不太確定3分,比較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對初步編制的問卷進行預測來篩選題目。經過項目分析、項目篩選后,刪除不符合要求、刪除歸類不當或理論建構根本不符合題目的要求,最后形成有34個題目的正式問卷。最后確定正式問卷的因素并對其進行命名。
4.預測問卷的項目分析
預測問卷的信度:
問卷的總體內部一致性系數(Alpha系數)為0.9040,分半信度為0.9054。這表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5.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各分量表和問卷的信度系數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該問卷的和再測信度都在0.6~0.8之間,證明醫學生就業應對方式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各個維度間的相關系數基本在0.1~0.6之間,呈中等程度相關;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均在0.4~0.8之間,存在較高相關。這說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問卷的結構比較合理。
三、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總體情況
研究得出,醫學生面對就業壓力采取的應對方式排序依次為:退避、解決問題、壓抑與自責、自我增值、求助和幻想。這表明,醫學生在面對就業壓力的時候更多的是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
1.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性別差異
男女生在面對就業壓力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面對就業壓力,男生在在退避、壓抑與自責兩個維度顯著高于女生,女生在自我增值、幻想和求助三個維度上的分顯著高于男生。
2.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年級差異
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在退避、自我增值、解決問題和壓抑與自責四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年級差異。在退避維度上,大三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大四、大五和大七學生的得分;在自我增值的維度上,大四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大五學生得分,大七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大五學生得分;在解決問題維度上,大七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大三學生得分;在壓抑與自責維度上,大三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大四、大五、大七學生得分。
3.醫學生就業壓力應對方式的城鄉差異
研究發現,醫學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應對方式在求助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來自城鎮的醫學生在求助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其他維度上城鄉差異不顯著。這說明,城鎮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更多地是想到尋求幫助,而農村學生的家庭背景一般,面對求職就業的激烈競爭,他們感到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與準確的就業信息,這可能導致來自農村的學生采用其他的積極主動地應對方式,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
四、引導學生選擇積極應對的策略
1.更新理念,建立“全校統籌、學院主抓”管理模式:加強對就業、創業工作的重視,充分認識到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積極宣傳促進就業的政策、成功擇業的先進典型,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2.適應市場,合理規劃人才培養格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在于提高質量,優化結構,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性。要進一步加強學生技能培訓,促進學生自我增值。
3.創新模式,深入完善醫學生就業實訓體系:建立以附屬醫院為依托的 就業實訓基地,組織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通過建立規范化、持續化的教育和培訓制度,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提升擇業競爭力。
4.架構系統,構建內外聯動、教育服務扶持相輔的廣義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對大學生開展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對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5.依托現代信息平臺,建立網絡就業指導體系:切實加強就業信息網絡服務,加強畢業生就業網站建設,采取網上網下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招聘活動,建立現代化的就業指導體系。
參考文獻:
[1]ComPas B.E.et.al.Coping with stess dur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Problems,progress,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1):87-127.
[2]韋有華,湯盛欽.大學生應付活動的測驗研究.心理學報,1997,29(l):67-73.
[3]歐曉霞,曲振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