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闡述了加強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并結合高職教育特點,提出了加強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高職師范生 文化素質教育 途徑
從1995年開始,國家教委在52所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1998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同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并在高等學校建立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到2006年,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已擴大至93個(張豈之2008),至此,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由試點進入全面推廣階段,重視并培養大學生文化素質在本科院校已形成共識。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高職師范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師范生的文化素質狀況,將直接關系我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因此,加強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意義深遠。
一、文化素質及其內涵
文化素質是由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種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一般體現(張豈之,2003)。文化素質指人所具備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包括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的把握,并形成一個人的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可以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實踐體驗內化為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質,并外化在日常行為中,反映其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等。
二、加強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的必要性
1.文化素質是高職師范生綜合素質的基礎
素質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礎上,經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 (周遠清,2000)。“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8)。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對干部、群眾和學生,必須認真進行中國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和政治知識的教育,沒有這些知識的武裝,人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難以建立起來的。”可見,文化素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離不開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人類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品質,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文化素質中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有助于高職師范生打好文化基礎,提高讀、寫和理解能力,促進其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文化素質有助于提升高職師范生的藝術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文化素質作用于高職師范生的整體素質,是形成綜合素質的基礎。
2.文化素質是高職師范生創新思維的源泉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校素質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任務。而文化素質是培養科學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因為文化素質為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提供廣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蘊。錢學森老先生說:“一個具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后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現在我要宣傳這個觀點(張豈之,2005)。”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物理給了他知識,藝術給了他想象力。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是無限的。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科學家的實例證明,創新思維不僅來源于寬廣的基礎知識、對問題的深人鉆研,更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蘊。正如張愷之教授所說:“當科技與人文、科技與藝術結合得越牢固,科學上的創新源泉就越足(張豈之,2003)。”
3.文化素質是高職師范生教師角色的客觀要求
俄國著名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形成健全人格、發展良好個性為目的的教育。小學素質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師范生作為未來小學教師,良好的文化素質是其職業要求。只有具備較高文化素質的教師才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自覺地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位,把形成學生健全人格貫穿教育活動的始終,為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幼的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格言,任何重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是以人為勞動對象的一種特殊職業。教師在和學生面對面地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是以自己的人格、學識對學生施加影響。
文化素質高的教師有著高善的人格和思想境界,其文雅的舉止、大方的神態、優美的談吐,在教學中總能給學生良好的示范,他們能在教學中以自己的人格和文化素養的魅力去感染和塑造學生的人格和靈魂。因此作為未來小學教師的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和養成。良好的文化素質是師范生教師職業素養的組成部分,是教師角色的客觀要求。
4.目前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亟待提高
為了了解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現狀,筆者曾對我院外語系學生進行文化素質問卷調查。問卷采取匿名筆試形式,內容涵蓋歷史、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地理等。結果顯示,高職師范生的整體文化素質狀況尚不能令人滿意,他們的文化素質亟待提高。主要表現在:(1)歷史知識不扎實,對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主要內容未能掌握;有的學生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大思想家、歷史名著等更是不甚了解;(2)對音樂、美術知識略有所知,但對藝術中蘊藏的豐富內涵欣賞能力較低;非常喜歡并有一技之長的甚少;(3)精讀過古典和當代文學名著的人為數不多;(4)地理、科學知識較貧乏。
三、加強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文化素質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的同時,進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對理工科學生主要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鐘秉林 1999)。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要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和學校自身的實際條件,從實際出發,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和實踐體驗幾方面提升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
1.加強文化素質課程建設
由于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專業型人才”的辦學定位,長期以來,課程設置以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為中心,忽視了對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對高職師范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首先,應加強文化素質課程建設。將文化素質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開設文化素質教育綜合課程,以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形成開闊的視野,從而提升文化素質。根據不同專業設置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有選擇地開設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課程,并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
同時,鼓勵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文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科和課程中的文化元素,把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有機融合,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提供一種廣闊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法上的指導。高職師范生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是一個相互包容的關系,其專業成長中包含文化素質的提升,文化素質促進師范生的專業發展。
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8月26日)指出:“應大力加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的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外活動是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幾年,我院開展“青春歌手賽”“校園文化藝術節”“師范生美術作品展”等活動,集中展示了高職師范生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才能和實踐成果,對師范生文化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的提高還有賴于環境的熏陶。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內容新穎、形式活躍的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美術作品欣賞等講座,不斷將師范生融入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中。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校刊、宣傳欄、展板、校園小廣告、校園網等宣傳陣地,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師范生的文化素質。
3.把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師范生本人自我修養范疇
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的提升,要靠師范生本人加強自我修養,而加強自我修養最重要的途徑在于學習。我們應當倡導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得有體會,使書中的養料轉化為自己的智慧;讀書要伴之實踐,使書中的道理能不斷創新(張豈之,2009)。引導師范生根據個人文化素質狀況及興趣愛好選讀文學、藝術、美學、歷史、哲學等方面書籍,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不斷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個體的內在品質,是師范生文化素質提升,走向教師專業化的必要步驟,將有助于他們養成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文化素質主導人們的思維,為人的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高職師范生的文化素質是其綜合素質的基礎,不僅關系到師范生本人的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而且關系著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落實。因此,我們加強高職師范生文化素質教育,要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整體進步的高度,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生培養成具有深厚專業基礎,較高文化素質的復合型創新人才,以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豈之.關于深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4).
[2]周遠清.素質、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關于高等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3).
[3]張豈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特色[J].中國高教研究,2005.
[4]張豈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幾個認識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3,(13-14).
[5]鐘秉林.進一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1999,(23).
[6]張豈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感言[J].中國高教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