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的狀況看,目前存在著旅游人員的素質不高,旅游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工作適應能力低的現狀。因此,本文從旅游學校旅游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方面進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策略來提升其職業能力。
[關鍵詞] 導游 旅游專業 職業能力
旅游業已成為我國非常重要的產業,隨著上海世博會的召開,我國旅游將會有飛速的發展。中國要成為旅游業大國,就必須有一大批高素質的旅游專業人才。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旅游教育已具有相當的規模,旅游專業建設不斷加強,但是還存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與市場要求相脫節的現象。從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的狀況看,一方面,目前存在者旅游人員的素質不高,旅游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工作適應能力低,學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另一方面,是旅游人才市場短缺,各類旅游專業人員奇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一、加強職業能力培養的作用
1.有利于旅游專業學生學會從業
旅游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獲得旅游這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實際能力,即學會做事,學會從業,這是專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將使學生在今后職業實踐中具備在旅游職業崗位上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從業能力。
2.有利于旅游專業學生學會創新
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從業能力的基礎上,訓練其綜合運用技能、知識與經驗的能力,進而使其具備善于將專業人員的設計思想或設計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創新能力。
3.有利于旅游專業學生學會生存
職業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心理訓練,既強調智力因素的開發,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通過團隊活動、情景訓練、挫折模擬等形式,鼓勵學生走向社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增強承擔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壓力的能力。
二、導游職業能力培養路徑
1.實行彈性學制管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學分制推動旅游專業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教學中采取多元化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特征。增加旅游專業學生完成學業的彈性,通過學分替代,降低學生完成學業的難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2.實現專業整合,開設協同課程
旅游專業設置應相對穩定,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目前,有不少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交叉設置專業;旅游專業設置滯后于經濟發展,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旅游人才數量、結構、規格、素質等要求;專業設置多以家長、學生的需求為信號,出現“熱門過熱”、“冷門過冷”的現象;過分強調一專多能而導致的旅游專業內涵不明晰現象。在設置旅游專業時遵循適應社會需求,適應旅游行業指向要求,有明確的內涵和培養目標。根據各地的旅游行業結構以及發展趨勢設置相對穩定的“長線專業”為主體專業。立足于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實用型旅游人才。根據旅游市場周期性、階段性的變化,長短結合,以短補長,開設一些投資少、見效快、就業保障率高的“短線”專業作為對長線專業的補充,在旅游專業設備投入建設,師資保障等方面進行有效干擾和控制。課程設置上,根據專業特點,開設基本素質拓展課程、旅游專業技能拓展課程等增強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協同課程。
3.接軌市場加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操作型、實踐型旅游人才,而校企合作就是職業學校主動適應市場、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一個良好途徑。旅游專業師生走進酒店、旅行社,酒店老總、旅游行業專家參與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這種優勢互補、共生共長的辦學機制,有利于旅游專業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使教學過程真正融入市場,實現以產促教、以教興產、產教結合的育人模式。具體的做法可以概括為“一進一出雙提高”。在此基礎上,積極鼓勵更多的旅游企業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全過程,廣泛實行校企聯合,使學校學習與企業實習交替進行。加強與旅游行業、企業聯合辦學,發揚艱苦奮斗、改革創新的辦學精神,探索出一條主動參與、打造品牌的辦學之路,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培養以旅游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實施“訂單式”培養,進行實習前的崗前培訓。并圍繞職業活動組織教學、開發課程、實施考核,使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的職業技能。并使他們在職業技能以外的其他各項職業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把職業能力的培養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
4.建立旅游專業實訓基地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基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的勞動者。熟練的專業技能必須通過技能訓練才能獲得。因此,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是職業教育辦學之根本。構建旅游專業技能訓練規范化體系,有利于指導和規范旅游專業的技能訓練,培養過硬的操作技能水平,需要有一整套專業技能訓練標準、一定的校內實訓場所,實驗操作設備的投入,同時還必須有依托市場跟專業相適應的穩定的實訓基地和人才輸送基地。
實訓教學盡可能結合崗位工作的過程和要求進行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應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理念,在技能教學中力求做到學習環境一體化,比如,旅游專業課程盡可能在實訓操作室完成,所有實踐全部在專業操作房,旅游相關專業課程盡可能安排在酒店和實地景點或者相類似的模擬場景,讓學生盡早適應崗位需求。盡可能讓學生在現實職業崗位的環境中進行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敏銳的信息意識和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最新成果的能力。
三、結論
旅游業發展需要一大批從事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這些人才主要依靠旅游職業教育培養。雖然我國的旅游職業教育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旅游專業建設也日趨完善,但還存在旅游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職業能力素養與應用型人才需要相脫節的現象。因此,必須建立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改革原則,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計劃編制、教學目標制定、課程設置、課程大綱定型、教學時間設置、教師配備、教學設施配置、教與學考核規定等。改革既有的教學方法,使其針對職業能力教育核心目標,建設一支適應職業能力教育的“雙師型”職教師資隊伍,大力建設適合職業能力教育的校外師資庫,使其對職業能力教育起到可靠保障,必要補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陳曉琴,胡劍虹.高職導游職業能力模塊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08,(10).
[3]趙宗彪.高職院校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