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高中英語和大學英語在教學目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因此,無論是大學教師還是大學新生普遍感到高中英語與大學英語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存在著困難和問題。本文試圖在比較高中和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以克拉申的語言輸入理論和斯文的輸出理論為前提,力求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角度和突破口,給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聽說教學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銜接階段 英語聽說 語言輸入理論 語言輸出理論
一、引言
大學一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是高中英語與大學英語的銜接階段。而大學新生英語學習的現狀是:讀寫能力較強,而聽說能力較差,甚至是“啞巴英語”。這與高中教學重視讀寫是分不開的。
雖說早在1998年,清華大學課題組對大中小學英語教學“一條龍”改革進行有系統的探索。此后關于“一條龍”的研究連續不斷,很多專家就這個課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蔡基剛(2002)、劉潤清和吳一安等(2002)等人。這些課題對我們今天的研究都是有指導意義的。但是仍然沒有能夠改變高中畢業生——即大學新生的聽說能力差的現狀。
筆者試圖比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年版),如下圖所示:
說明:這里比較的是高中英語必須達到的七級水平的要求和大學英語的一般要求
從上圖看,高中英語的教學要求和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是符合學習的規律的;同時高中英語的教學要求為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者有一定的相承性、是可銜接的。
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兩個階段的教學目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不同,讓大學新生面對大學英語的教學不知所措。高中英語教學為高考服務,而大學英語教學以社會實際應用為目的;高中英語教學以填鴨式灌輸知識,強化訓練,而大學英語教學以自覺為主,自主學習;高中英語教學重讀寫,而大學英語教學注重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平衡發展;高中英語教學主要還是以黑板板書為主,而大學英語教學則加入了多媒體、網絡等先進的元素;高中英語水平偏重分數,而大學英語則注重英語應用能力。這給大學英語教學、特別是聽說課的教學帶來了很多問題,給大學老師和同學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二、理論基礎
根據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輸入假設理論,語言“輸入”和“輸出”是與“互動”緊密相連的概念,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主要包括五個假設:(1)習得——學得差異假設,(2)監檢假設,(3)輸入假設,(4)情感過濾假設,(5)自然順序假設。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四個特點:可理解性;趣味與關聯;非語法程序;和足夠的輸入量i+1。
斯文(Swain)提出了“輸出假設”理論,該理論是對克拉申輸入理論的有益補充。該理論強調了輸出的重要性和提出了輸出的三個功能:注意功能、驗證功能和元語言功能。
克拉申和斯文分別片面性地強調了輸出和輸入的重要性和作用。實際上,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互補的,互為制約,互為促進,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交際過程。根據輸入和輸出理論,筆者將就大學英語新生面臨的問題,試圖提出一些英語聽說教學的看法。
三、銜接階段的英語教學
1.至關重要的第一堂課
要上好第一堂課,這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充分的準備,需要教師搜索大量與聽力相關的材料。第一堂課至關重要,在課堂上要給所有的新生“洗腦”。介紹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特點、要求,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介紹多媒體網絡的使用,鼓勵網絡資源的利用。總而言之,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做好心理準備。以期幫助學生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的轉變。
2.學習策略的培養和熏陶
由于在大學不再是灌輸知識,少量的課堂時間是不能滿足大學英語教學要求的,所以課外的自學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在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與聽說相關的學習策略。
加強交際策略的訓練,尤其是以第二語言為基礎的成就策略(外語轉述策略、近似策略)、停頓填補策略、副語言策略等,這些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處于中介語時期(唐承賢,1997:46)能夠盡可能減少交際障礙。雖然交際策略的使用也可能造成錯誤的產生,但適當使用促進交流,尤其有利于高中學生。當然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杜曄老師曾作過實驗得出如下結論(杜曄,2003:38):一般情況下,高水平的學生善于運用各種策略,尤其是合作策略及二語策略來克服交際障礙。相反,遇到困難,低水平學生往往運用策略來贏得時間,組織思路(如重復及沉默延時策略或使用近似詞替代,或求助于他人及使用代碼切換—母語策略)(杜曄 2007)。通過這些途徑,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種學習策略,如聽的技巧、交際策略、閱讀策略、寫作技巧、以及四六級的解題技巧等。
3.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任務和工具(如電腦),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就某個話題,在小組內部完成教師規定的任務。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工具書等多種途徑,通過討論的形式達到目的。同時也讓學生養成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任務、監控學習過程、評估完成情況等習慣。
課后,教師指導,讓學生自行組織策劃,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新生通常有參加各種活動的興趣和激情),增強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
我們在課堂教學環境下,在語言學習中心的硬件和軟件的支撐下,盡量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給予學生足夠大的輸入量,讓學生盡可能在真實的話語情境中練習口語。從而提高他們主動運用英語的意識和能力。同時,教師應該控制輸入和輸出的難度和數量,選擇的材料的語法結構應稍高于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
5.詞匯教學
詞匯是扼制聽與說的瓶頸問題。聽得似懂非懂和無法表達等問題與詞匯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詞匯不僅是讀寫課老師的工作,也是聽說課教師的任務。在聽材料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挑出一些重要詞匯和表達方式,在對話和故事中理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情感教學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教師應該營造一個寬松的、和睦的課堂氣氛。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創造情景,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獲取大量的語言信息。教師站在促使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用鼓勵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7.有效多樣的輸出形式
學生的口語輸出不應該僅僅是回答問題,輸出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課堂上可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匯報的形式討論問題;可就某個話題進行演講;可以截取某個電影片段進行角色扮演;可為電影配音;可以表演戲劇、小品等。
教師指導,通過某些團體組織的平臺,組織一些豐富多樣的活動。如班級可開展讀書活動,每晚自習時或英語課時由一兩個學生作讀書報告;充分利用學校的英語電臺,可用英語電臺播放與課本配套的材料,也可播放一些時興的英語報到等,貼近學生實際,激發學生興趣;可組織英語角或者英語沙龍,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網絡虛擬社區,由教師輪流值班,在社區中與學生互動,學生的作業也可在網絡平臺上布置與完成。
四、結束語
成功地實現高中與大學的銜接教學,對大學新生今后四年的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大學一年級這個關鍵和特殊的階段,教師應該做的是讓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并學會利用身邊一切資源。根據輸入和輸出理論,筆者認為應該抓好學生的觀念轉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培養新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也應該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1982.
[2]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1985.
[3]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1995.
[4]Swain M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M].199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Z].
[7]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8]文秋芳.英語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9]蔡基剛.如何評價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J].外語界,2002,(1).
[10]昊一安,劉潤清.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11]杜曄.芻議如何有效促進中學與大學英語口語的銜接[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3).
[12]唐承賢.差錯分析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