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針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實際情況,將對比分析的方法引入課堂教學,在詞匯、句子和語篇三個不同的層面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幫助學生克服干擾,改進中式英語提高翻譯水平,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發(fā)展。
[關鍵詞] 大學英語 翻譯教學 對比分析法
一、引言
呂叔湘曾指出:“我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們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xiàn)法的共同性和特殊之點。”眾所周知,翻譯是涉及到兩種語言的活動,翻譯教學當然離不開雙語之間的語言、文化等的對比和轉換,不難看出對比分析對翻譯教學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在教育部1999年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說、寫、譯的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并要求能翻譯難度低于課文的英語文章,理解正確,譯文達意,譯速每小時300英文詞。能將內(nèi)容熟悉的漢語譯成英語,譯文達意,無重大語言錯誤,譯速每小時250漢字”。可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是全面執(zhí)行《大綱》,培養(yǎng)學生實際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而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學生對英漢雙語文化差異、語言特點缺乏了解,詞義堆砌羅列,翻譯不準確,發(fā)生歧義造成誤解。另一方面,學生理解原文時,譯文不通順、不符合英語和漢語的習慣。學生學習依賴性大,習慣于被動聽講,自主學習能力還沒有養(yǎng)成疏于對語言的思考、對比和感悟。
三、對比分析理論
對比分析是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遷移理論和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基礎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假設,它把兩種語言的系統(tǒng)進行比較,以此來揭示不同語言之間的異同的一種語言分析方法。狹義的對比分析專指以語言對比為基礎的一種外語教學理論與方法。通過對比分析法可以發(fā)現(xiàn)英漢結構上的差異;解釋和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把英漢語言和文化兩方面的內(nèi)容加以衡量,為學生翻譯能力培養(yǎng)提供經(jīng)驗知識積累;加深對語言本質(zhì)和共性的認識。
四、對比分析法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從語言的對比比較入手,著眼于詞匯、句法和語篇三個方面的對比知識,教會學生學會理解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意識翻譯能力,提高雙語表達能力。
1.英漢詞匯對比與翻譯教學
詞是具備形、音、義,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在詞匯層面,將從詞匯的語義對比、形態(tài)對比兩個方面來入手。在學生的翻譯中對詞義想當然的理解,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詞匯語義的誤譯。例如:
1)他的妻子很厲害,他是個氣管炎。
His wife is a tough woman and he suffers from bronchitis.
2)當今像阿凡達這樣的美國大片不斷涌入我國。
Nowadays American macro movies like Avatar are flooding constantly into our country.
在例句1)中忽視了這句話的語用意義。這里“氣管炎”不是疾病而是“妻管嚴”怕老婆的男人。應譯為He is a hen-pecked man。例句2)中,學生用詞組“macro movies”表達大片之意,應為“blockbuster\"。
從詞的形態(tài)方面看,注意詞類的不對稱性。英語中有些語法詞,情態(tài)動詞和介詞,在漢語里面沒有對應的詞,所以在漢英對譯實踐中有時候詞類的轉換是強制性的。
2.英漢句子對比與翻譯教學
在句子層面上,英漢兩種語言的以下幾個不同特點對翻譯的影響最大。
(1)形合與意合
英語重形合,強調(diào)形式分析和規(guī)則制約,以形顯義;漢語重整體綜合,漢語重意合,注重邏輯事理順序,以神統(tǒng)形,結構簡潔。這種差異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句子層面英語使用大量的連接詞、關系詞和介詞,把詞和分句連接起來。而漢語句子比較少用甚至不用這些詞。
(2)動態(tài)與靜態(tài)
漢語偏向動態(tài),多用動詞表達動作意義。由于漢語無形態(tài)變化,必須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序與語序要求對稱。英語是一種靜態(tài)性的語言結構,動作意義常借用其同源名詞或其他詞類表達,英語限定動詞受嚴格的主謂關系的限制,其直接原因是動詞可以名詞化,變“動”為“靜”,翻譯成漢語時就要化“靜”為“動”。
(3)復合句與簡單句
從結構上看英語多用復合句,英語句子以主謂結構為主干,運用豐富的關系詞過渡和連接從句或短語,一個英語句子往往以一個主、謂、賓結構作為核心框架,然后依此為基本結構向外延伸與擴展,附上各種次要結構;漢語則不然,多用簡單句,按時間順序和邏輯事理順序,一個個短句子,從意義上一層一層地說明意思,翻譯時要學會簡單句和復合句的相互轉化。
3.英漢語篇對比與翻譯教學
現(xiàn)行的英語翻譯教學仍然比較側重“句”而不是“篇”,強調(diào)的是“語法”而不是“語義”,通過對比分析應培養(yǎng)學生在把握整篇意義的基礎上,跳出原語文字層面的束縛,調(diào)整原文的結構,用符合譯入語的結構和詞義翻譯原文的意義,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判斷和推理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了解語篇連貫的銜接手段(指稱、替代與省略、銜接等)。例如:
五四運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主義的運動。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
The May4th Movement was an anti-imperialist as well as an anti-feudal movement. Its outstand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s to be seen in a feature which was absent from the Revolution of 1911,namely,its thorough and uncompromising opposition to imperialism as well as feudalism.
從上例可看到漢語偏重重復,而英語傾向使用替代。例中第二個“五四運動”譯成英語時基本上不可能重復這個名詞。
五、結束語
英漢兩種語言在各個層面上都存在著許多差異。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找到英漢兩種語言詞匯、句法和語篇的內(nèi)部特征,掌握兩種語言形式之間各自的轉換規(guī)律,幫助學生提高翻譯水平。相信采用對比分析法,能夠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帶來啟發(fā)。
參考文獻:
[1]Robert,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1.
[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附錄[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馮錦,楊平.英漢對比分析與翻譯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7).
[4]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王京平.談翻譯教學的任務與目標[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4).
[6]張春柏,陳舒.漢英對比的翻譯教學方法.國外外語教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