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芭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力量,在大眾心理、精英文化以及教育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角色讓”芭比”充滿神奇的力量,進而走向成功。更值得一提的,是“芭比”的成人化設計。對美國女孩來說,“芭比”娃娃代表一種美國時尚;而對外國女孩來說,她代表的是美國夢想。由此,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對于設計人才的培養,應側重于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方面,締造中國設計產業的輝煌。
[關鍵詞] “芭比” 多角色 成人化設計 啟蒙教育 藝術設計教育
“芭比”,二十世紀最杰出的“女性”,稱之為女性是因為她完全超越一個玩偶的概念。她是露絲#8226;漢德勒在1959年締造的一個美國夢想。每一個“芭比”,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女人,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角色特征,凸顯出美國真實生活中一類女性群體。“芭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力量,在大眾心理、精英文化以及教育領域中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多角色的“芭比”
“芭比”代言過的職業超過80種。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為促進民族團結的而推出的“黑人芭比”“拉丁芭比”“印度芭比”“中國芭比”,有45個民族之多。“芭比”還擔任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并主持召開了自己的峰會,成為“第一個看到世界和平的人”。為喚起人們對殘疾人的關注與同情,出現了“輪椅上的“芭比”。當小布什和戈爾的總統競選進入白熱化的時候,“芭比”突然又以“總統候選人”的身份代表美國婦女入主白宮。候選總統“芭比”象征一種機會,希望女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也有能力當選總統。
角色讓“芭比”充滿神奇的力量,她因此走向成功。也因為角色的賦予使“芭比”更加趨向于真實,而且通過這個策略,使她的存在不僅是一種玩具文化,而是社會的直接體現。眾所周知,人在社會中都會扮演各自的多種角色。我們把一種社會規定的期望,或集體的期望叫做一種角色。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在各種特定條件下,由其他個人引起的某個人可能的行為;另一部分是給予行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可預言性標準。社會就是角色期望和由于這種期望引起的行為,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的鏈條。
“芭比”一經出現,通過不同角色的轉換介入了社會鏈條之中。事實上,每個人的角色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尤其是數量,當超出一定指標的時候,或許會伴隨著分裂。“芭比”卻締造了多重角色的奇跡。這一點不僅是玩具行業質的飛躍,也給其他文化領域的研究帶來了啟示。同時,多角色的設定,也拓展了孩子們對未來的想象空間。“芭比”就像一個使者,告訴他們未來可以是豐富多彩的。這一點是與美國的文化息息相關的。美國人重視獨立性,更重視不受外部制約的“自由”。“芭比”就是美國獨立自由的象征符號,是美國文化的代表人物。
二、“芭比”的成人化設計
眾所周知,兒童玩偶的設計需要把握很多尺度,因為它不僅是孩子兒時的玩伴,同時也會具有啟蒙教育的作用。“芭比”是玩偶設計業誕生的第一個活生生的女人,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嬰孩。早期的“芭比”娃娃,首先讓人們聯想到性感偶像瑪麗蓮?夢露。她體現出美國文化自瑪麗蓮?夢露以來一直堅持的理想:纖細的蜂腰、豐滿的胸部、修長的美腿、天鵝般優雅的長頸。“芭比”也因此吸引了波普大師安迪#8226;沃霍爾的視線,他對她的傾心,絲毫也不亞于他對瑪麗蓮#8226;夢露的迷戀。所以,從誕生的那天起,“芭比”就成為女性形象的代言人。對于美國女孩來說,“芭比”代表了一種美國時尚;而對于外國女孩來說,她代表的是美國夢想。
“芭比”的成人化設計打開了女孩們的視野,她們通過“芭比”感知到幼兒園以外的世界,與“芭比”一起體驗成人生活的各個層面。“芭比”給兒童的是一種關于女性的社會印象。露絲#8226;漢德勒女士曾經說過:“芭比”能夠滿足所有女孩子最基本的需要,通過“芭比”可以顯示兒童在成人世界的狀況。通過“芭比”,女孩子可以幻想將來某一天她們可能擁有的成功、魅力、浪漫、冒險和豐富的機會。這些幻想涉及到兒童擁有的許多永恒的需求,從自信到成功,從獲得愛到給予愛。
三、“芭比”對教育的啟示
成熟化的符號,無疑也觸及了對性的教育。美國的一項心理研究發現:當一個女孩想要“芭比”時,說明在她的潛意識里已經開始注意異性的目光了。“芭比”的成人化設計潛移默化的將女人的第二性征交代清楚,也毫不掩飾地將“肯”——“芭比”的男朋友引入女孩的生活當中,為孩子們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愛情觀做了榜樣。這種教育是必須的,也應該及早進行,可以避免很多性教育滯后所帶來的隱患。在美國,女孩很少有這種隱患,她們自信、開放,有很強的自主能力,這無疑是“芭比”在發揮著她強大的教育意義。
四、“當代玩偶”面對的機遇
“芭比”,40年的輝煌是一個時代的黃金夢想。然而,“芭比”的霸主地位也不例外地由于固守塵封而導致她這個時代中被瓦解。以貝滋為首的許多新款娃娃的面世給“芭比”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貝滋娃娃,在形態和元素的選擇與構成上,一改“芭比”風情,大幅度變身。再也不是“芭比”那標志性的形象——金發碧眼、甜甜的微笑以及完美的身材。而是身著嘻哈服飾的大頭洋娃娃形象。貝滋由雅斯敏、科洛、小玉和薩莎4位“街頭美少女”組成,她們膚色各異,來自不同種族,著裝前衛,熱力四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英國超人氣歌唱組合“辣妹”的形象。她們的出現為兒童玩具市場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是符合當今時代特點的經典設計。她已位居2002年娃娃銷售榜首,同時位居最暢銷玩具排名第三位。
此外,不只貝滋,韓國、日本等國家也相應推出DOD娃娃、SD娃娃,共同構筑了當代玩偶市場。她們在原有互動基礎上,又增添了更多互動節目,可以更替五官,可以化樁,完全按消費者自己的意愿裝扮她。每個人的娃娃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拼裝概念的引入,締造了自制娃娃的新時代。
五、“芭比”帶給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啟示
中國的文化豐富而精彩,然而中國的玩偶市場卻受控于人。中國是“芭比”的主要出生地,那我們為什么沒有自己的玩偶呢?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兒童同樣有擁有自己民族化玩偶的渴求心理。這種精神孕育在五十六個民族強大的民俗文化之中,孕育在我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沉淀中。我們應該掀起中國時尚颶風,超越一切曾經的可能,把握時機,將具有中國特色的娃娃推向世界,并能在競爭中嶄露頭角。扭轉“中國制造”的局面,力爭做到“中國創造”。
我國創意產業實際上也在循序漸進地展開,為很多藝術設計從業者提供了發揮的平臺。“陳幸福”的成功問世,就是很好的例證。面對這樣的契機,也反應出藝術設計教育對于設計人才的培養應側重于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方面。因為不僅玩偶設計需要這種創造,所有的設計產業都需要它來提升我們的民族產業競爭力。“創新”是設計的靈魂,作為設計產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秉承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像“芭比”一樣締造中國設計產業的輝煌。
參考文獻:
[1][美]克萊德#8226;克魯克洪著.高佳譯.文化與個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朱正頤.美國面面觀.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