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目前信息獲取多元而高校課堂教學中施教方法枯燥和學生興趣不濃的問題,提出采用互動式教學將教學活動與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結合起來,使得教學內容過程化、生動化、趣味化。培養學生從獲取知識向求索知識的學習慣性轉化,增強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興趣和能力,實現教學向授學的過渡,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 教學 互動式 創新能力 課堂組織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等教育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學生實踐工作的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觀察分析及實際工作需要,求索新知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創新能力。而我國學生受長期中小學應試教學方式的慣性影響,學習中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發展和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也導致我國勞動力素質在國際經濟技術競爭中能力的不斷下降。再加上信息化發展擴展了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學生對枯燥死板的的課堂更提不起興趣。高等專業知識掌握的熟識度關系到學術研究的創新性和實踐工作的科學性。因而,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覺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和應用所學知識對生產生活實踐問題的分析能力。
一、互動式教學環節的課堂組織
互動式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將過去理科教學中的被動學習-接受-應用過程轉換成主動學習-吸收-探索研究的過程,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為主的教學組織模式,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其關鍵在于通過教師的合理課堂組織,安排學習任務,分散學習時間,調動課堂參與積極性,制定學習目標,再加上師生間的合作,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具體來講,互動式的教學環節組織如下圖所示。
二、互動式教學中教師的責任
互動式教學將傳業、授道與解惑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以前靜止的教學課堂變成師生互動與溝通的橋梁,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互動的情況下,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和真理的代表,不再單純的講課批改作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布置學習任務,督促檢查學習情況,組織課堂學習過程,解答學生互動學習中的難題和引導學生向著更高層次的研究目標邁進。教師不但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共同參與探討獲取新知和探索知識應用研究的合作者。互動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苦練基本功,奠定扎實、廣闊的知識底蘊。雖然互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教學過程的表演者,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工作量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
首先,教師應該在教學開始前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教案清晰明了,合理分配計劃學時與安排教學內容環節,過程中如何保證學生參與過程中的積極性,如何檢查學生參與該教學過程中的學習質量,如果課堂出現不理想的狀態又如何及時糾錯補正等問題都要老師提前做出計劃和思考。例如,通過課堂問題回收頻次統計與學習成績掛鉤的方式來保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合理分配平時學習的分值與考試的分值及課堂講解、回答、補充的時間來保證教學任務有序進展。
其次,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和相關專業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系統而熟練的掌握。由于學生良雋不齊,接受知識的能力有高有低,教師應該做好及時補充學生自主學習中與教學任務之間的偏差,補救個別學生認知能力差距造成的整個教學環節的不暢與教學內容上的損失。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安排課堂時間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如每堂課最后留10分鐘對本節課程的內容體系給學生重新梳理一遍,尤其是重點章節和部分難以理解的內容,當學生知識范圍不足和理解深度不夠時,教師要及時補充講解,因材施教。
最后,教師要教學相長,不斷通過科研和參與實踐生產工作的過程提高自己的理論與實際工作水平。理科教學中的大部分教學內容必然要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才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應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要求教師自身不要局限于純教學式研究,教師的理論應該與生產實踐研究緊密結合,才能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引導學生學習和發展研究。
三、互動式教學中學生的任務
互動式教學要求學生以學為主向以研為主轉變,所以實際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生不再墨守陳規,單純的接受知識,而是要發揮各科專業知識間的連動性,將理論學習與自己的專業基礎和生活認知、工作認知結合起來,課堂積極參與,課后走入生活,走入工廠、工地和實驗室,充分發揮探究、想象的能力,大膽的提問、質疑,根據興趣和學習需求查找相關資料,獲取新知識,彌補教材和課堂學習的不足。
首先,學生要自覺參與小組的活動,接受組長分配的任務和承擔相應學習內容。由于每個小組分別承擔了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課堂講解工作,因而這就要求小組成員必須養成主動自覺參與團隊意識,合作工作態度,加強組員間的信息交流,相互啟發。
其次,任務小組在承擔的學習任務中,如果個別學生的懶惰將會導致整個團體學習質量的降低,因而每個學生應該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多途徑多方面查找相關資料,深刻理解本部分教學內容及其應用前景,爭取出色的完成自己承擔的講解任務和可能會被其他小組同學提出的疑問。
再次,非主任務小組同學的主要任務是做評判和發問,對任務小組的講解和回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題,以及本教學內容在專業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解決途徑,這就要求非任務小組的學員先要將本部分內容和相關內容有較深的理解,要求課前預習與查找相關資料,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和問題。
最后,全體同學在課后可以廣泛展開討論和互相交流,形成一種活躍的民主的學習氣氛,任何人不得譏笑他人的不同觀點和排斥持有不同見解的同學,大家要抱著客觀公正的以學習知識為目的的態度積極參與不同任務小組間的討論與學習。
四、互動式教學組織的優勢
1.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有效地拓展,綜合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也都得到較好的培養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視野得到很大的擴展,現在的教師在知識更新和研究上有時遠不如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思維活躍的大學生,學生通過多渠道的知識歸集,大大的開闊了視野和研究興趣,會對單調的課堂學習產生厭倦和失望,從而會在自己的就業、興趣與課堂之間不停的博弈和選擇,學生逃課率越來越高,因而很多老師都發出了現在的學生難教的感慨。盡管有些老師使出了不定時點名、上課出勤與考試成績掛鉤等辦法來約束學生的課堂參與率,但是捆綁式的課堂參與的效率卻是值得懷疑的,學生在課堂上心猿意馬,看著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和認為重要的其他知識,身在課堂,心在旁騖。互動式教學將課堂與生活、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通過自我展現的過程將自己的思想、研究方法展開來與大家討論,提高學習的興趣。
2.互動式學習能提高學生表現自我,勇于發言的膽量,有利于創建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主人”意識,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高等教育的主體學生群都已經過了十多年的中基礎教育,從年齡和知識接受能力上來看,他們完全具有自己獲取新知的能力。在該教學方式下,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輔導者和服務者。學生也不再是書本知識的被動接受體,成為課堂的主角,在課堂上廣開思路,通過整個參與過程展現自己的才能和表演能力,知識范圍。學習過程中完全開放、自主的氣氛中,言論自由,觀點沒有對錯,大家都是抱著對未知的探索和互相學習的態度來共同討論,因而,不允許有譏笑、嘲諷,互相思考對方觀點的可能性、合理性與著眼點,這樣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拉近,放在同一平臺上來思考分析問題,有利于廣開言路,消除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和合作參與共事的能力與品質,但又不泯滅學生的探索天性,鼓勵學生朝著自己的目標做更深層次的研究。
3.互動式課堂組織將教師的主體地位降低,變主角為配角,有利于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身體負擔
由于信息傳播的加速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現代理科教學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高精尖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和熟練的演講能力,還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和藝術性的口才能力才能將學生吸引到自己的課堂,這對很多教師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而現在知識更新速度和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壓得老師應對乏力。而高校近幾年的擴招,學生數量的大增更加加重了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和工作負擔。從以人為本,關懷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來看,改變教學的滿堂灌模式,是勢在必行的教學改革之路。互動式教學課堂組織模式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學生吸收與應用知識的綜合能力提高的同時,大大的降低了教師課堂工作的壓力和緊張情緒,對我國高校廣大的一線教師是有利而可行的。
五、互動式教學課堂組織中需要克服的難題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互動式教學對教師提出的難題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和對本專業相關知識的熟練度及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動式的課堂雖然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作為組織者和鑒定者要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正確地引導、指導和公正的評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需要教師及時給予解答和補充講解,因而,教師不能再局限于自己所教的學科知識的熟練程度,還必須具有專業發展相關知識的廣博度、理論知識的深層理解和社會綜合應用能力。二是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以平等的態度看待自己和學生。滿堂灌式的教學中,教師為了以氣勢壓住學生、樹立自己的威信往往高高在上,不容學生對自己有絲毫的不敬,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制約了學生與教師相互探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積極性。互動教學課堂組織中,教師要改變過去一人在上的心里慣性,而要學會尊重學生、賞識學生,甚或于向學生學習,因而,可能會導致某些教師心理不平衡感,很多教師礙于面子不愿實行教學方式的變更。上述兩方面都要求教師不斷進取,廣泛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充知識面的同時放下架子,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強于弟子”的心態客觀的看待學生的成就,為“青出于藍而甚于藍”感到寬慰,才能使教師傳業授道真正實現其目標。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由于學生參差不齊,自主學習的覺悟和理解、接受知識的能力各不相同,因而,以自助為主的學習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加以解決: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通過課外互相激勵和課堂鼓勵參與、及時的表揚和認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多渠道地與學生溝通,通過網絡、電郵、課間輔導等方式幫助部分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保證全體學生學習成績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俊萍.高校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策略[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38-139.
[2]王偉偉,楊秀麗.互動式教學理念的新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5,(4):65-66.
[3]時光,張紹學,羅曉芹.高校教學模式改革與“互動式”教學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164-168.
[4]千紅.統計教學方法淺談.統計教育[J].2005,(8):32-33.
[5]吳同燕.激活學生主體意識教學方法的探討[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318-320.
[6]張海英.工科院校應該以培養工程師為主——張光斗院士訪談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4.
[7]劉健,王春,李奎山.應用型人才的層次及其實踐環節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126-128.
[8]張建林.大學本科研究性學習的內涵與特征.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J].2005,(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