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視特長生的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不容忽視的課題。當前,我國教育正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特長越突出,創造力越強。因此,教育應更新觀念,要處理好基礎素質與特長培養的關系,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因勢力導地培養特長生。
[關鍵詞] 特長生教育 創造性 基礎素質
所謂特長生一般是指掌握了一門專長的學生,如有的會樂器,有的會書法,有的會體育競技等。特長生的形成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具有一定的天賦,在某一方面表露出先天的特質,或特殊的興趣并付諸于實踐,而形成特長。如生活中常見父母在某一方面有專長,孩子受其熏陶,也具有這方面的特長;另一種是家長基于對子女未來發展的設計,而有意讓孩子學習某一方面的技能,學有專長。
當前,我國教育正在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突出個性,突出特長,使學生獲得充分的發展,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重視特長生的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不容忽視的課題。發展特長不僅是個人充分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快速發展的必需。教育家呂型偉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消除每個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而是要使其最充分、最完善地顯露出來。因為,一個進步的、有生氣的社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千人一面”,一樣的思想,一樣的行動,而是在以各自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來為社會服務,從而構成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發展特長與我們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全面發展教育并不矛盾,而且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特長的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核心,全面發展是特長發展的基礎,沒有全面發展的特長可能是畸形發展,應在全面發展的前提下鼓勵創新,在合格達標的基礎上支持“冒尖”。因此,我們的教育應很好地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加強學生特長的培養。
從教育發展的歷史看,自從班級授課制產生以來,教育就一向注重統一目標下的相同發展,而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這可以說是教育長期存在的弊端和痼疾。盡管在今天的教育中個性和特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限于各種因素,特別是限于教師的固有的觀念,忽視學生個性與特長發展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這與以“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的教育目的相背離的,迫切需要我們去關注和研究。
一般地說,特長生由于有一定的專長,有更多地展示技能的機會,比較受教師和同學的關注,有一定的表現欲。筆者認為在培養特長生時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
一、要建立新的教育觀念
真正的教育應該讓受教育者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應該是讓所有的人成為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標準人。事實上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特質。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學生找到各自最擅長的發展空間。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在于他最擅長的領域。研究人員發現:特長越突出,創造力越強,越可能出類拔萃;沒有特長,沒有創造性,也很難成為人才。強調特長教育,就是基于對獨特性的尊重即對學生個體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的尊重。反之,將導致學生創新精神受到壓制,個性被消解,創造力歸于泯滅。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成為世界許多國家9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其主要內容是: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能,即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每一種智能在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教育的作用就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七種智能。但是每個人又有各自擅長的方面,表現自己獨特的地方。這種理論為我們評價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不能說誰更聰明,只能說他們各自在哪個方面更擅長。加德納曾說:“時代已經不同,我們對才華的定義應該擴大。教育對學生最大的幫助是引導他們走入適應的領域,使其因潛能得以發揮而獲得最大的成就感。我們應該做的是多花心力找出每個人的天賦并加以培養?!苯逃龖撛谌骈_發每個人大腦里的各種智能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展現各種智能的情景,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從而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人的特長。
二、要注重打牢特長生的基礎
全面發展與特長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關系。特長的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核心,全面發展是特長發展的基礎,沒有全面發展的特長可能是畸形發展?;A素質是特長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基礎素質厚實寬廣,發展就有后勁;素質越好,發展的前景就越廣闊。因此,要注意引導特長生正確看待自己的特長,要打好基礎,不能片面發展。有了特長,丟了基礎,或強調基礎,就丟了特長,都是不對的。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要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發展自己的特長。
三、要客觀看待特長生
當今教育提倡發展性評價,評價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教育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特別是對于學習成績差的特長生,教師應該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使他們能夠抬起頭來走路,挺起胸來做人,進而以其積極因素克服積極因素,以特長帶動其全面發展。
四、要為特長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特長。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主張課堂解決問題,不給學生布置過重的課外作業,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利用課余、周末和假期,有的學生去從事體育鍛煉;有的去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館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有的去旅游,了解大自然;有的選修校內、外的提高課,超前或加深現有的學習;有的在老師指導下,從事教學實驗或開展科學研究等。這樣,多樣化的學習科目造就了各科的愛好者;課外科技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體育活動與各類體育競賽使體育尖子大顯身手;豐富的文娛活動使有文藝才能的學生脫穎而出。總之,豐富多彩的活動,既能發現和培養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又能調適特長生的心理狀態,啟發靈感,使他們得以健康的發展。
五、要因勢利導地培養特長生
培養特長生應順其自然,尊重他的興趣、愛好。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如通過豐富多彩活動,為其提供實踐鍛煉,或聘請專業人士予以指導,幫助特長生更好地發展,為將來成為專業人才奠定基礎;另一面,學校和教師不要對尚無特長的學生橫加干涉,刻意讓學生去發展某一方面的特長,否則,適得其反。而是要通過教學和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從而培養其長。
當今時代,個性特長是再創造的動力,沒有特長就沒有人才,沒有創造性。中國要想在本世紀實現飛躍,追上世界先進國家,首先要更新觀念: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教師不僅要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還要幫助每一個學生發現自己的特長,更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養機制,創造各種條件,運用各種措施保護并培養他們特長。這樣,才能夠充分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顧師文.中小學生特長教育實施手冊[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肖川.論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3]馬健生.比較教育中的中國創新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