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注重語文能力教育的中學進入到培養人文精神教育的大學,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都要必修《大學語文》教育課程,但在課程教育中存在著教學課時少、學生不重視等問題,注重大學語文的閱讀教育可以較好地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 大學語文 閱讀教育 人文素養
大學語文是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奠定大學生人文素養,塑造理想人格的重要基礎。目的在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即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幫助學生學會“何以做人”,理解“為何而生”,“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為今后就業和繼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一些方法,終身應用這些寫作能力、鑒賞能力不斷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
一、大學生普遍存在閱讀問題
在中小學階段,語文能力教育是首要的教學任務,在大學階段,情況則剛好相反,人文精神教育是首要的教學任務。由于現代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還沒有實現從中學學習方式向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還缺乏自覺讀書的意識與習慣,所以,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于大學生的閱讀指導,向他們推薦閱讀的書目,開設各種閱讀的指導和講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006年,新聞出版部門對國民閱讀問題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廣義的國民圖書閱讀率為42.2%,而狹義的識字者閱讀率為48.7%。在我國圖書閱讀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閱讀圖書4.5本。國民閱讀率持續六年走低,比1999年則下降了12.7%。結果顯示,識字但每年連一本書都不讀的基本不讀書者在回答其原因時,選擇“沒時間”讀書的占3.7%,選擇“不習慣”讀書的比例為29.1%,這也是目前人們不讀書的兩個最主要原因。而在“沒時間”讀書的人群中,20~29歲年齡段的年青人占54.2%,在“不習慣”讀書的人群中,有45.9%的18~19歲的在校學生排在首位。從年齡結構分析,大學生是這兩個群體的主體。有調查表明,經常閱讀人文社會科學典籍和學術類著作期刊的大學生不足三成,大多數學生課外閱讀只是為了休閑消遣。經常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人文社會科學典籍、專業學術期刊、外文學術文獻的學生比例分別為15.2%、22.8%、9.3%、5.2%。而經常或偶爾閱讀通俗文學讀物、時尚報刊、外文報刊的比例則高達88.5%、86.4%、73.9%。所以許多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領域的重要學術期刊、學術會議。大學生閱讀時基本以時尚期刊雜志為主,甚至于在漫畫大行其道的閱讀環境中,大學生喜愛漫畫的比例也是前所未有,有人說這是快餐文化,也有人說這是垃圾文化,培養符合學生心智與生理年齡相符的閱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大學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從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教育模式的問題。在素質教育理念提出這么多年的教育界,學生還是會因為分數而影響升學,影響在校的表現,應試教育還是無法轉變的教育現實,學生在學習中甚少有閱讀的計劃和訓練,日常接觸的都是教科書和教輔書,老師也不能給學生太多的閱讀建議,多年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進入了大學就不用那樣辛苦的學習了,大學應當是一個風花雪月的時期,所學專業與今后的工作并不一定掛鉤,何必再那么辛苦呢?拿到畢業證就行了!現在的大學教育基本上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模式,閱讀在學校教育中基本沒有太大的價值。在諸多原因的影響下,大學生的閱讀觀念存在著很大的偏差,也就出現了“學歷高的人不太讀書的”奇怪現象,如果我們大學的課堂教學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上,也許,人文精神的土壤就會比較肥沃。
二、大學語文應注重閱讀教育
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應明確學生的閱讀水平,利用課程教學和輔導對學生的額閱讀進行指導,采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塑造學生的高尚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1.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
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人類文學史上如群星璀璨、不可勝數,別說學生,就連名家學者也不能一一欣賞。如何挑選適合于學生閱讀的優秀文學作品,就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專業知識列舉適當推薦學生閱讀。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點”的接觸,達到對于文學“面”的把握,從而獲得對于文學發展歷史的一定認識,遴選那些既有經典文學意義又有豐富人文內涵的作品,以達到豐富文學知識、提高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的。
2.閱讀哲社、歷史等不同作品
許多教師開給學生的閱讀書目基本是文學篇目,這樣的閱讀并不全面。培根在《論讀書》里說:“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干。”讀一本好書,就仿佛是在和一個高貴、智慧的人在做著親密的交談。對于能夠完善知識結構的哲社、自然科學、歷史和傳記類的文學作品也應該增加閱讀量。在現實生活中,在面對相同的天災人禍、名利追求時,都有不同的喜、怒、哀、樂,有的人也許清醒,有的人則可能迷茫,這時書籍便能給清醒者以慰籍,給迷茫者以指引。讀書在我們生活安定時是錦上添花,在生活挫折時是雪中送炭。用梭羅的話說:“有多少人通過讀一本書而使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
3.提供學生展示閱讀成果的機會
西方著名大學基本采用的是閱讀加討論再加報告的教學模式,閱讀是整個教學的基礎環節。每周500頁~800頁左右的閱讀量,是大學生的基本功。相比之下,許多中國的大學生寫報告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大學語文教學和課外輔導應適當安排給學生討論、辯論和展示閱讀心得的征文、講座等機會。學生的閱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從各個方面得到提高,諸如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對自然科學的理解。
大學是閱讀的天堂,嚴格地說來,大學是一個提供了最大的讀書空間與時間的場所。大學語文教育對于引導學生閱讀,對于大學生的專業素養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永新.閱讀與大學人文教育.
[2]王衛東.中國語文[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