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討PBL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提高醫學統計學的教學質量。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和閉卷考試的方法對PBL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PBL教學組的考試成績總分、簡答題和論述題高于LBL教學組(P<0.05),學習興趣、綜合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查閱文獻的能力等提高均是PBL教學組顯著高于LBL教學組(P<0.05)。結論:PBL教學模式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醫學統計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 PBL教學模式 醫學統計學 效果評價
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Howard S.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Mc-Master)大學首先創立,被認為是一種較好促進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引入我國醫學教育領域以來,許多研究表明PBL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技能和實踐能力。與傳統教學模式——以講座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相比,PBL強調從問題提出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去探索并運用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評判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探討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我們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進行了PBL和LBL對比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以揚州大學醫學院2007級臨床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2個班的86名同學為實驗組,采用PBL教學;隨機抽取另2個班的85名同學為對照組,采用LBL教學法。兩個班的同學在年齡、性別、理論基礎課成績上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PBL組:以6~8人為1小組,每組民主推選1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和記錄。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構建問題,解決問題需要綜合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概念,且往往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學生雖然現有知識不足以解決當前的問題,通過小組確定主題,制定學習計劃,分工協作,多途徑(教材、期刊、網絡資源等)收集相關資料,小組討論后形成自己的觀點。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在開課時即將本課程的相關問題掛在網上,授課時教師先利用較短時間概述醫學統計學的基本概念、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然后以問題為中心進行集中討論,每組選1名學生代表小組發言,其他同學共同參加討論,教師起引導和啟發作用,控制討論的范圍及時間。最后教師對共性的、爭議大的、疑難的問題進行講解分析,解答構建的問題,歸納總結本次課程的重點及難點。
1.2.2 LBL組:采用教師全程講授,學生聽課的傳統教學模式。
1.2.3教材:兩組使用教材均采用于浩主編《醫學統計學》(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學生自己選擇。
1.3效果評價
醫學統計學課程結束后,采取自行設計的教學效果調查表,對學生進行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以問卷調查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觀指標,以百分制閉卷考試成績作為客觀指標。
1.4統計分析方法:用SPSS15.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考試成績
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百分制閉卷考試,PBL教學組和LBL教學組學生考試成績結果見表1。
2.2問卷調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PBL教學組和LBL教學組學生對實踐性教學方法的認同情況,課程結束后,將事先設計好的調查問卷,以無記名形式,分發給學生當場填寫。本組共發出171份問卷,回收171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68,PBL教學組85份,LBL教學組83份,總有效率為98.2%。調查內容與結果,見表2。
表2數據表明,PBL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提高參與意識、增強團隊合作精神,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活躍課堂氣氛等。
3 討論
3.1 PBL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醫學統計學是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醫學領域中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斷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是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學各專業、各層次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與其他醫學課程相比,醫學統計學具有理論抽象,概念多,內容的邏輯性強,而醫學生普遍缺乏數理統計學和概率論等基礎,往往不能正確理解醫學統計學的概念含義,在實際應用中面對復雜的研究資料更是不知從何入手,被學生認為是比較難學的一門課程。部分學生又認為它不像內、外、婦、兒等臨床學科那樣對今后從醫有重要影響,因此,學生對學習醫學統計學的興趣不高,對應該學好這門課程的認識不足。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模式,學生對醫學統計學的認識有所加深了,提高了對醫學統計學的學習興趣。結果顯示,PBL教學組的平均分明顯高于LBL教學組,在綜合分析能力方面的考題如簡答題、論述題的得分率也是PBL教學組的平均分明顯高于LBL教學組,雖然及格率沒有統計學意義,但仍然是PBL教學組高于LBL教學組。
3.2 PBL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3.2.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學生普遍認為醫學統計學理論抽象、公式多、每種統計方法又有特定的適用條件等特點,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難。加之又不是專業課,部分同學不重視本門課的學習,影響教學效果。采用PBL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通過設置適合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醫學統計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系,以及在今后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帶著問題學習,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學習任務,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3.2.2提高了人際交際協作能力
交往能力和協作意識是臨床醫學生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往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夠。PBL教學模式提供了一個利于人際交往與協作的良好平臺,每組成員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展開討論、查閱文獻、收集資料最后進行分析和總結,整個過程小組成員既合作,又分工,各施所長,協作互補,遇到困難共同克服,面對成功彼此交流、分享,充分體現了同學之間的團隊協作精神。
3.2.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
PBL教學中,圍繞一個較復雜的、開放性的、無明確答案的問題組織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醫學統計學中的問題既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問題,又有復雜的數據,在教材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小組成員必須通過查閱文獻、交流、討論,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3.3 PBL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PBL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PBL教學效果。部分理論太抽象的內容如醫學統計學中基本概念和描述指標部分,LBL法的講授能給學生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而PBL教學只是針對某個問題進行探討,影響了內容的系統性;學生長期習慣于傳統式的灌輸式教學,缺乏主動學習的技巧,自學時抓不住重點,應用文獻、引用可靠文獻的能力不足;因醫學統計學總課時有限,學生要較好地回答問題,需占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教學場地、計算機設備及圖書和信息的獲取有較高要求,需滿足需要的藏書量和必須的數據庫資源,添置必要設備和教學器具,以及更多的帶教教師;國內醫學院校采用的各種版本醫學統計學生的教材,雖內容經常更新,但編排體系并不適合PBL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宏玉.護理教育[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8):675-676.
[2]王婷,于淼,劉琳琳等.醫學教育PBL教學實施方式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1-3.
[3]趙華碩,金英良.PBL教學法在醫學統計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