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業務對市場的走勢,影響非常有限。而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融資融券的實質為創富,而非財富保值增值的有效工具。
不久前,證監會正式敲定融資融券首批試點名單,6家券商最終入圍,融資融券業務的帷幕正式拉開。
記得在2008年市況低迷時,融資融券曾被當作繼大小非減持和下調印花稅之后的另一張“救市牌”?,F在,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這6家券商成功拿下首批資格,初期將給市場提供近300億元的資金,隨著第二、三批試點的逐步展開,這部分增量資金有望帶市場走出低迷。但也有觀點認為,中國證券市場信用度不佳,無法形成市場利率機制。首次公布的融資利率為7.86%,而融券費率更高,將近10%,成本相對高昂。再加上融資融券買入申報、套保和套利審批等限制,融資融券意義不大。
筆者在此并不深入討論融資融券的意義,只把多年來參與美、加等國融資融券操作中所了解的情況,與我們的現狀做對比分析,從而探討其對國內市場和投資者財富管理的影響。
在美、加兩國,融資投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購入股票債券等后,提取現券,然后抵押給銀行,取得貸款后再投資。這種融資成本相對低,但手續較為繁瑣。另一種是投資者通過向證券公司融資,擴大交易籌碼。券商對投資者的融資,與個人股票質押向銀行貸款不同,必須開立專門的信用交易賬戶,其優缺點剛好與第一種方式相反。由此來看,向券商融資成本較高,并非“中國特色”。
而美、加兩國的融券交易方式也有兩種,其一是向券商或通過券商向其他投資者借券賣向市場,其二是完全憑空賣的“裸賣空”。雖然賣空機制對于提高市場的價格發現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也不會像一些人擔心的那樣會引起金融危機,但也有例外。2008年底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曾一度擔心過度的賣空投資會令整個金融體系崩盤,從而在一段時間內完全禁止對金融機構股票“賣空”。
其實,國外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門檻較低,只要信用記錄良好,就可開賬戶。筆者十多年前就以有限的資金開通融資融券,還可以買賣期權,甚至以一定的方式發起認購和認沽期權。然而,開戶門檻如此低,參與者的比例卻不高。數據表明,在交易制度完善、操作簡便輕易、主要參與者均為資金量龐大的機構投資者的情況下,美國融資融券的信用交易規模占證券交易金額的比重不到20%。
而中國模式里,目前沒有主角(沒有銀行來融資,沒有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來融券),只有配角(券商)在表演。再加上規模和制度上的限制,融資融券的信用交易規模占證券交易金額的比重并不大,這一“利好”對市場的走勢,影響非常有限。
對于一般投資人而言,融資融券的實質為創富,而非以財富保值增值為目的。因為,從長期來看,股票市場的整體價格水平是向上的。融資來投資到一個分散的投資組合,本質是加大風險來博得更高回報,而融券賣空則是捕捉下跌時的贏利機會,兩者都是為了“戰勝市場”。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以“戰勝市場”為目的進行財富管理,結果大多事與愿違。那么,我們只能把“戰勝市場”,取得超額回報的信心和期待,調整為“戰勝自我”。請牢記巴菲特的一句話,“長期持有指數型基金,然后努力工作吧”!其實,買入并長期持有指數基金是降低費用,享受上市企業中長期增長帶來的資本增值和分紅的最佳方法。試想,持有任何一只滬深300指數基金,在2007年全年回報超過400%,在2009年全年回報超過80%!比忙碌進出強吧?
也許,有人認為如此投資太沒勁!那就給您支個招吧:把大部分資產作為核心,配置到指數基金并長期持有,將一小部分資產做個股買賣,以尋找“戰勝市場”的感覺。當然了,高資產凈值的投資者,以“小賭怡情”般的良好心態參與融資融券交易未嘗不可。
*責編電郵:caimi@vip.sina.com
黃 凡
本刊特約專欄作家,現為德意志銀行(中國)私人投資管理副總裁、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