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戰術各異的保險三巨頭,今年的營銷布局卻出奇的一致,無不將產品押寶在分紅險上。
從去年底開始,以往中意萬能險的中國平安出現了明顯向分紅險傾斜的戰術轉變,而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今年也延續向傳統保障及分紅險“一邊倒”的策略。截至目前,分紅險在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壽險業務中的保費占比已分別高達80%、70%、40%以上。
分紅險走俏
分紅險的走俏已然從去年延續到今年。
保險公司有關人士表示,今年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包括股市、樓市投資風險較大,保險公司不會大力推投連險、萬能險,而是會主攻分紅險。
“總部下了死命令,今年分紅險業績一定要上去。”一家中資壽險公司上海分公司銀代經理對記者說。數據顯示,在眾險企頗為重視的上海市場,2010年2月,分紅險保費收入實現55.7億元,環比增長18.3%,在所有壽險產品中的保費占比從1月的43.2%激增至2月的77.2%。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風光一時的投連險、萬能險以及年金險、普通壽險、健康險、意外險等其余6項險種,合計保費收入也只有16.4億元,且6個險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環比負增長。
2010年2月,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國壽的萬能險收入分別為54.4億元、0.7億元、6.87億元,同比分別減少16.17%、63.03%、28.35%。盡管因市場需求原因,這個月平安人壽、國壽的投連險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63%、145.05%,但其發生規模僅為3.97億元、532萬元(太保為零),占比甚微。
與此同時,2010年2月,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國壽的分紅險新單保費收入則分別為39.18億元、74億元、249.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55%、87.29%、20.03%。這意味著保險三巨頭為保費規模下的市場份額,開始集體將重點轉向分紅險。
“分紅險是壽險業務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一來保障程度偏高,二來如果做期繳的話,內涵價值也會比較高。加之今年宏觀經濟走勢向好,分紅險的分紅應該可以成為不少追求保障以及穩健投資的客戶的選擇。”某中資壽險辦公室主任如此預測。
建行北京朝陽區一網點理財顧問表示,給客戶推薦的保險產品會隨著外部經濟走勢以及保險公司的變化而調整,前年的時候還是萬能險作為主打,但從去年開始,分紅險位置逐漸上移并為客戶所接受。
一險獨大的背后
分紅險再次走俏,一險獨大。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戰術轉變,而是新會計準則下各險企對市場份額的一次捍衛戰。
平安壽險某人士稱:“我們目前正在開發新形態產品,希望融合萬能險和分紅險的特點,同時又可納入分紅險計入保費收入序列。”財務數據顯示,平安壽險1-2月分紅壽險新單保費收入為102.94億元,同比增幅為126.41%。這意味著平安壽險的轉型之戰已經拉開序幕。
國壽客服人員稱:“國壽從1月份起,個險渠道已經停售了投連險、萬能險。”如此看來,其1-2月投連險和萬能險保費收入合計的21億元,當多來自銀保渠道和續期保費。
平安和國壽之所以會有變化,都是因為最近熱議的焦點之一——保險新會計準則。新準則之下,保費統計方式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各險種的含“保”量。
也就是說,保費收入并不能全部計入保費,要進行保險合同分拆以及重大風險測試,對于傳統險和短險,均能計入保費;對于分紅險,絕大多數能計入保費;對于萬能險,只有滿足重大風險測試要求的部分才能計入保費;對于投連險,只有很少部分計入保費,其他計入投資型收入。
而新會計準則帶來的最明顯的變化,恰恰發生在壽險三巨頭身上。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考慮到中國平安萬能險占比較大(占30%至40%),預計新準則對中國平安保費影響較大,可能減少30%至40%;對中國太保的保費影響居中,預計減少10%至15%;對分紅險及傳統保障型產品占比較高的中國人壽保費影響相對較小,預計減少10%以內。
在以保費論英雄、論排位的國內保險業,這意味著市場份額的突變。具體表現為:在壽險領域,中國平安的份額會有所下降,而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的市場份額會上升。由此,從去年底開始,以往中意萬能險的中國平安出現了明顯向分紅險傾斜的戰術轉變,而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今年也延續向傳統保障及分紅險“一邊倒”的策略。
整個行業亦如此。
選分紅險注意渠道
分紅險的“身份”遠比萬能險和投連險復雜,同樣冠以分紅險名頭的保險,因為銷售渠道不同,其本質可能相差很多,有的偏重于理財,有的偏重于保障。
相比個險渠道分紅險15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保險期間,銀保分紅險講究更短時期內返利。如泰康人壽的“金滿倉”、國華人壽的“華瑞豐年”、中德安聯的“安裕豐財”保險期間都僅為5年。5年期滿后,客戶便可連本帶利獲取資金回報。由于側重及早返還,因此銀保銷售的分紅險多為兩全型保險,而年金類的需長時間返還的分紅險則多在個險渠道銷售。
相比理財功能,銀保分紅險的保障功能顯得較為簡單。如華泰人壽的“安心穩健兩全分紅型保險”,30歲男性投保1萬元,如不幸身故,風險賠償金只有10680元,幾乎與投入的保費相差無幾。
由于銀保渠道核保的初審權下放給了銀行,而銀行只是兼業代理機構,在業務專業性方面難以與保險公司相比,因此不適合做消費型的高保障類產品。
相比銀保渠道,保險公司營銷員售賣的分紅險更注重保障,特別是因能搭配相關附加險,保險責任范圍比銀保分紅險更廣。
如平安人壽個險渠道的“鑫祥兩全分紅型保險”,35歲男性投保,20年交費,年交保險費4330元,在保險期間內身故,受益人將獲得15萬元的保險金。搭配鑫祥提前給付重大疾病附加險后,保險責任就涵蓋了被保險人生存金給付、壽險身故保障和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保障。
若銀保分紅險的被保險人在責任期內身故,保險公司的給付通常是基本保額外加紅利;而銀保分紅險的基本保額與投保人所繳保費相差無幾。相比銀保分紅險5年、10年的保險期間,個險渠道的分紅險在保障時間跨度上更長。如“國壽鴻壽”年金分紅險,自被保險人60歲起給付養老金,直到80歲為止,保險期間達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