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5日下午6時,演員賈宏聲墜樓身亡。某門戶網站針對此事件第一時間推出了專題,并在上方、中間掛出了廣告:“7月17日起,不見不散、愛情公寓外傳大結局、XXX至尊地帶明星簽售會”、“XXXX、‘秒殺’世界杯看球伴侶、馬上注冊”……
逝者如斯夫,廣告不舍晝夜。今天這個世界,正如世界杯賽場,得抓緊機會補位,否則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但我想起了這位逝者的昨天,或者說是他主演的電影《昨天》。那是導演張楊在2001年根據賈宏聲的真實經歷改編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這是第一次,由一個演員在電影里扮演自己,而且是“很不光彩”的自己。他曾經吸毒、曾經掙扎、曾經自我隔絕于人群、曾經宣稱自己看見了龍……今天他從北京亞運村一個小區的7樓一躍而下,卻顯得很不合時宜。他剛過不惑之年,已戒毒多時,按理說沒什么想不明白的。
我只想談一下電影《昨天》。那是異常真實的人生寫照,盡管以極端戲劇的形式表現出來:大部分角色都是真實扮演,特別是男主角賈宏聲和他的父親——一個來自東北的話劇團演員。這部電影展露了一種過家常日子的普通人不熟悉的世界觀,一種很危險的世界觀。
立交橋下的草坪上,他對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噴了一口啤酒。這讓旁邊的父親大惑不解:“你這是干啥?”說出這句責問之前,他肯定早已在自己和身旁的人群之間建立了某種和諧關系。他知道自己是一個父親、一個有工作的人、一個退休之后有保障的人、一個歸屬于人群的人。而他的兒子,拒絕這種歸屬。
他回到了住所——這時是7年前——他無法容忍地看到曾和他一起做搖滾夢的有名有姓的哥們居然正在操刀做飯。“你干嗎呢!”他問道,然后憤而離開他的家。
7年之后的某一天,他看到一位蘭州師傅在街頭拉面。看了半天,一陣沖突之后,他如狼似虎地吃上了這碗面條。
導演張楊大概非常欣賞這個鏡頭中的俗世情懷。但這真的是賈宏聲嗎?還是導演自己心中的賈宏聲?
在電影中(同時也是在生活中),賈宏聲演了很多電影,同時也拍電視劇,甚至演古裝戲。但他父親也是位演員,他們都是要接活兒的。這世上所有演員都是要接活兒的。賈宏聲顯然已經厭倦了接活兒,厭倦了扮演。但假如他不再扮演別人,他還是賈宏聲嗎?假如他堅決不接活兒了,人們還能理解他的生存方式嗎?
我們干嗎要理解他?干嗎要拯救他?干嗎要有一個人拍賈宏聲的電影?干嗎要看這部電影?干嗎要對這部電影說三道四?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賈宏聲好久沒接到活了。在影片結尾,反倒是他的父親接到了一單活,并且用勞務費簡單裝修了一下兒子的房間。
妥協是必須的,尤其作為一個演員。當他坐在全體醫生的面前時,他終于承認了:“我是一個演員。”最后,在影片結束之前的那個鏡頭里,所有錯誤得到根本糾正:上班的上班,吃藥的吃藥,接戲的接戲。總之,賈宏聲似乎終于徹底整明白了:他是他父親的兒子,他父親是位農民,甚至是位成功的演員,至少在這部片子里(他接的活兒是不是本片導演給他的呢?)。賈宏聲開始正確認識自己。他變得隨和、從眾了,甚至開始關心年邁的父親了,至少在電影中。
看來導演在關注賈宏聲這個人還是這個故事上有根本的沖突。如果關注這個人,鏡頭應該針對這個人真實的一面,對他的痛苦給予最直接的展露。這是一種深沉的人道主義。可是導演對“賈宏聲”這個人物一開始便建立了某種基于普羅大眾的判斷:賈宏聲陷入了某種需要擺脫的危險境地、賈宏聲太過了、賈宏聲需要清醒地認識自己。當然你可以反問我:“難道賈宏聲這樣做竟然是對的嗎?”另一方面,了解賈宏聲的人看完這部電影后會說:“賈宏聲現在好多了。我希望他真的能在這部電影中反省一下自己的當初。”如果我說多了喜歡賈宏聲這個人的話,了解賈宏聲的人會說:“你沒近距離地跟他相處過,你不知道現實生活中他的狀態是多么令他的親朋好友痛心!”但這跟我們這些普通觀眾有什么關系?
電影中,賈宏聲真的打了父親之后,鏡頭緩緩后移,現出了整個舞臺。這個鏡頭很舒服,很地道。知道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人馬上就會被間離,并展開思考:為什么賈宏聲會成為現在的賈宏聲?
《昨天》這部電影就這樣結束了。一轉眼八九年過去了。人們有信心認為賈宏聲已經開始了新生活。然而,張楊導演和我們都過于樂觀了。昨天的故事還在繼續,直到結束在北京一個炎熱的下午,再也不能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