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攻防,誰是贏家?
大陸在簽訂ECFA的時候,不是“吃悶虧”,而是算大賬
特約撰稿丁果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不但引發島內的激烈爭議,也引發國際社會和大陸內部的不少爭議。大陸的憤青和左派勢力指責協議對大陸沒有任何好處,只是有利國民黨以及島內財團;而國際社會的經濟學家,比如大前研一等人,則從側面論證協議對臺灣經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卻只字不提對大陸的好處何在。反過來,中國大陸方面除了大講兩岸雙贏之外,也沒有對大陸的好處多置一詞,給人的感覺是好處都在“不言之中”。
對ECFA的評價,顯然有經濟和政治,短期和長期兩種。如果僅從臺灣經濟的角度來看,綠營反對協議的理由并不充分。看一看剛剛過去的八國峰會和二十國峰會,就可以知道,在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趨勢下,各國在經貿互助互利的問題上,談判更為艱巨,一點點的不同意見,就可以攪亂整個大局,但海峽兩岸ECFA談判,讓臺灣輕而易舉拿到想要的東西,讓全球許多正在進行雙邊貿易自由談判的國家感到嫉妒眼紅。因此,人們當然不懂,像蔡英文、蘇貞昌這樣有理性,有專業素養,也是具體推動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向大陸開放政策的操盤手,為什么偏偏要模糊焦點,一味無理反對?
道理很簡單,在野的民進黨要與執政的國民黨作出區隔,同時要用這個問題挑起“統獨之爭”,獲取選票,因此必須反對。而這種反對,又間接幫了國民黨的忙,在談判中獲取更多的北京讓步,爭取更多的臺灣利益。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一旦民進黨執政,它不會放棄協議的好處,但會說協議談判成這樣的狀態,民進黨扮演了“守門員”的角色。
不過,北京在簽署ECFA協議的時候,是冒著某種風險的。因為縱觀整個ECFA協議,北京并沒有借經貿條款,在協議中建構“政治陰謀”和“政治陷阱”,逼迫馬英九或者臺灣就范。相反,在整個協議中,臺灣當局堅守了臺灣優先的原則,把可能沖擊臺灣的勞工進口等問題都排除在外。還有,藍營巧妙地利用北京期待國民黨要選贏五都的急迫心態,在談判的等級上、協議的內容上,取得了額外的收獲。國民黨并沒為了目前的ECFA臺灣利多,同北京簽署另外的秘密條款,馬英九也沒有放棄過他的基本立場,那就是臺灣未來的前途,2300萬臺灣人民最有發言權。因此,說這個協議是國民黨“賣臺”,純粹是無稽之談。
那么,北京是如何算賬的呢?
一、這是北京推動兩岸三通之后,對臺灣和平經營、經貿優先政策的邏輯發展下的必然結果,可謂別無選擇。二、在條款上短期有利臺灣,但北京算的是大賬,只要持續兩岸緩和,遏制法理臺獨挑戰,大陸就省下很多的人力物力,來應付臺海的危機,經濟上不吃虧。三、營造兩岸和解,就可以阻止美國日本利用臺灣對中國大陸見縫插針,并在臺灣瓦解親美派親日派的力量,這是臺獨的基礎。四、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有利于大陸在世界經濟舞臺的繼續崛起,也有利于外資對大陸的長期投資,這筆賬太大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在簽訂ECFA的時候,不是“吃悶虧”,而是算大賬。
但是,這有相當風險。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攻防中,國民黨首先定位這個協議如同世界貿易組織簽定條約(所以不必在立法院逐條審查),就是把兩岸關系比喻為“特殊國與國的關系”。其次,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向國臺辦主任王毅要求大陸對臺灣與其他國家談自由貿易協定開綠燈;再次,陸委會主委馬英九也公開提出后ECFA的戰略,那就是與東南亞國家談判簽署FTA,一舉扭轉東盟“十加三”之后,臺灣被邊緣化的危機。此外,美日正在借力使力,利用兩岸經貿融合,推動臺灣的經貿地位國際化。
由此可見,大陸正在走一步經濟上吃小虧占大便宜的政治“險棋”。寧愿相信馬政府的種種說辭,都是針對民進黨的反彈,都是為了選舉利益,國民黨只要保住政權,說什么都可以。同時,北京也相信,經貿融合就是一條拴住臺灣放棄離異之心的金項鏈,統一最終會水到渠成。
在這次圍繞ECFA的國民黨民進黨共產黨三黨攻防中,共產黨是最大的莊家,下了最大的賭注,國民黨可能是最大的贏家,而民進黨則在無意識中淪為國民黨的談判籌碼,傳統的臺獨則日趨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