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是一個孩子,從學校回來了,有事想跟媽媽說。進門,放好東西,跟媽媽打了招呼,媽媽正忙著在廚房里做飯。你說:“媽媽,今天……”媽媽一邊忙活著,一邊應承著,但不停下手聽你說話,也不注視著你的眼睛。你,作為孩子,會有什么感覺呢?
如果我們承認孩子和我們一樣具有感情、感覺的完整的人。那么我們就得把孩子作為一個與我們具有同等價值的人來對待。我們自己有什么樣的情感需要,孩子也就有什么樣的情感需要。差別只是,在一定年齡之前,某些情感在孩子身上暫時沒有發展完全,比如對諷刺的理解,只有10歲以后的孩子才能達到。
總結起來,孩子的最重要的感覺有五種:
這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的五種基本感覺。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感覺還會發展得更多樣化。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孤單。被丟下來;有時候會感到壓抑;有時候會覺得受了侮辱,會失望,會無奈。時常我們會感到一種無助。會覺得自己一錢不值;我們會絕望,會無助;我們會嫉妒,會受傷害。有時候我們會不信任他人,但也有時候,我們會不信任自己……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所感覺的,是這里面種種感覺的混合物。第一眼看去,說不清道不明的。
除了這些負面感覺,我們還感受很多正面的感覺,比如在某些人身邊,我們會感覺到安全;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受了重視和賞識,很高興,很滿意,心情很好。在經歷擔憂之后,突然事情峰回路轉,于是我們感覺心里的石頭落地了,很輕松。我們會時不時充滿感激之情。也會時不時興奮激動,心潮澎湃。當我們找到可以信賴的人,我們快樂。當我們學會了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能力,我們也快樂。生活中不但只有大風大浪,情緒也不會只有大起大落。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有一種很平淡但也很平衡的感覺,心情恬靜。這也是一種美麗了。所有這些感覺,是我們的感覺,也是孩子的感覺。你能拿言語描述自己的感覺么?你能拿言語描述一件事里你的孩子可能有的感覺么?
孩子其實和我們一樣,表達自己的感覺常常不以直接的方式,而是間接的表達,或者和描述事情發展融合在一起。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描述。通常情況下,沒有誰有能力客觀描述一件事的,特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我們描述的方式和側重,其實已經帶上了很強的主觀感情色彩。我們會只描述我們認為重要的,而有意識無意識的屏蔽其他信息。我們的用詞會傳達一種我們對當事任何事情的評估。
1 恐懼:當我們感到受到了威脅,我們會害怕。
2 氣憤:當我們感到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們會氣憤。
3 傷感:當我們失去了重要的東西或人,我們會傷感。
4 負罪感:當我們相信自己做錯了什么,我們會有負罪感。
5 悲傷:有些時候,我們因為有所失而悲傷,比如我們失去了在我們生命中意義重大的人。但有些時候,我們悲傷,恰恰是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表達悲傷。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說:“我不喜歡小Baby”,他不是在客觀地描述自己的喜好,而是在傳達不想要個弟弟妹妹的信號。這個孩子未,必就討厭小寶寶,但無疑,他擔心小寶寶對他的地位形成威脅,擔心小寶寶會搶了他的爸爸媽媽,搶了他的風頭,使他受到冷落。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以某種方式解除他的擔心,卸下他心中的擔子,大家的日子就都會好過一些。孩子說這話,不是為了激怒家長。而是期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希望家長能幫助他卸擔子。
想要真的把問題解決掉,就得首先理解問題的所在。要想理解孩子的問題的所在,同孩子一起把問題解決掉,就得先具備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能力。分析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感覺,并且讓孩子知道,你真的明白了他的感覺。你真的能感受他所感受的,而不是只會冷冰冰的站在局外客觀分析,評判對錯,他會更愿意聽你講道理。其實,我們誰又不是這樣呢?我們不僅僅需要理智,我們還有我們的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