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些年老要調控,其實政府也是蠻辛苦的。一會兒管這個行業、一會兒管那個行業。但是為什么要那么辛苦?它就是有一個不平衡的力量在里頭。如果不處置好,未來整個經濟增長的節奏就可能受影響。買東西、儲蓄平衡不了今天的國民經濟,買外國商品、外國服務需要匯率機制有更大的改動。
目前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房地產業,而是一個城鄉建設業,在這個過程當中讓中國土地市場發育得更加成熟,不是用政府強制力征用土地,而是讓農民土地在市場吸引下,從原來非市場狀態轉化為市場狀態,一方面可以增加財富創造,一方面可以平衡高度外向的經濟。
7月份國家的貿易順差是287億美元,金融危機以來,從單月看,這個數是比較高的。前三個月還有一個小的逆差。整個上半年到7月份累計順差是800多億美元。下半年怎么樣呢,還要看,因為通常內需如果有一點走弱,進口走弱出口就會轉強,順差就會增加。今年如果有1000~2000億美元的順差,也是有可能的。
30年前中國人有點外匯是不得了的事情,因為沒有創匯能力。現在一年有這么大的外匯儲備,首先是好事,但這種好事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很簡單地講,這部分貨幣對應的商品已經出口了,錢在國內,就這么簡單。而這個錢在國內就變成國內經濟平衡的一個問題。很多人一看外匯、一看順差,就覺得跟美國有關系。首先是影響國內品牌。商品出去了,錢在國內,會發生什么事情?這個錢去追什么呢?追商品是追不平的。因為商品總生產量一大塊出去了。現在很多人說鼓勵消費,真消費了,物價指數一下子就上來了,因為購買力超過了商品供應量。
關于結構問題,大家并不是平均去買所有商品,如果追所有商品,那就是所有商品價格都調,價格之間的相對價格不變化。這中間還有結構性的變化,巨大的購買力在某一個時期會集中在某些商品上,這么大的經濟,這么巨大的一個超過商品供應量的購買力,沖到哪里,哪里就有行情。這十年來,有人抓住了這個行情,有人沒有抓住。這其中有市場的力量,而市場是不平衡的。有一些超過商品供應能力的購買力在國內各個市場中漫游,沖到哪里,哪里就好看,那個市場的人就都覺得自己本事大得不得了。這十來年我們看到很多東西,從2004年調控鋼鐵開始,三大行業、九大行業,每一個都是出行情。九大行業沒有調下去,房地產升溫。房地產沒調整下去,股票升溫。哪些投資品這些年價格不沖到頂點?我的看法,它除了跟國民經濟正常增長平衡的力量這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不平衡。這就是今天中國經濟高度外向介入全球化,中國商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創造巨大順差帶來的派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