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明明知道根子是在貨幣問題上,可是解決的辦法不是用貨幣問題來解決,一定不是一個好可能是一個臨時或者必要或者不得不采取的一個政策,這是有可能的。鑒于這種不得不的辦法,該響應政府的號召,去配合政府適度降低一部分價格。但是從理論上、從邏輯上來說,沒有任何為了滿足社會和諧的需要。
用行政的命令辦法或者把大門關上的話,大家一定沒路可走了,用這個辦法來顯示政策的正確性嗎?我覺得不一定,也不能解決問題。如果貨幣總量仍然在不斷加大的話,那可能后續還存在很多問題,不從制度問題上解決。不從貨幣問題上解決,把房價打下去,換句話說就是有點想當然吧,短期之內可能實現。
從長期的歷史或者經濟學的角度或者從市場角度分析,從供求關系來說,房價沒有降價的可能,你有這么多貨幣量,怎么會有降價可能呢?所以我用了一個煮餃子的說法,政府可以往里面倒涼水,鍋就不開了,但是不能倒涼水的時候還讓它開著,那就會倒更多的涼水。與其讓它倒更多的涼水,不如給它一點面子,不要讓它再出臺更惡劣的政策。
如果你明明知道根子是在貨幣問題上,可是解決的辦法不是用貨幣問題來解決,一定不是一個好政策。但它可能是一個臨時或者必要或者不得不采取的一個政策。鑒于這種不得不的辦法,我們才提出應該響應政府的號召,去配合政府適度降低一部分價格。但是從理論上、從邏輯上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為了滿足社會和諧的需要。
如果政策不改變的話,就可能繼續犯更多錯誤,如果不改變這種政策條件的話,老百姓觀念也不會改變,預期期望值也會大大提高,導致市場上對房價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對市場經濟的重視程度。以價格為目標的調控最后就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如果貨幣問題始終存在,如果土地問題始終存在,這個土地壟斷、貨幣增量不解決,要等價格解決房地產問題,可能解決不了,最終導致市場機制破壞、金融體制削弱。消費轉換的削弱,比如說梯次消費,變成一次性買一個大房子的消費。過去可以買一個遠一點的,現在不行了。矛盾后移而非消失,這個后移的結果可能會在明年產生更多問題。
目前的問題是:第一,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表現在原來房價就比較低,土地比較寬松的地區。100個城市,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接近100%,二線城市供應接近增長30%,一線城市只完成30%,大約缺70%。比如北京,其中83%是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只完成接近22%。結構性矛盾越來越嚴重。土地供應量并沒有緩解部分地區嚴重的供不應求的情況。第二,高檔住宅下滑嚴重。在價格控制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價格假象。第三,重點城市土地奇缺。第四,下滑趨勢愈加明顯。原來以為在“國十條”后出現,實際上從7月份比較明顯,8月份趨勢更加明顯,也許投資下降會超過10個點。從數據上分析,下半年總的供應量會增長50%,預計銷售會少于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