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核心: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讓孩子體會到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喜悅,樹立自信心,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找幸福的本能。這樣長大以后在任何挫折面前可以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有一位兒童心理專家曾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一種內在的自信和樂觀。
何時適合開始挫折教育?
兒童心理學表明,在0~6歲之間,兒童的心理呈現出階段性的連續變化。每一階段兒童都會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只有抓住這些突出特征才能對癥下藥,對嬰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挫折教育。
0~1歲無須挫折教育
兒童的行為多是無意識的,成人的悉心照顧會給他們一種安全感,使它能夠以成人為“安全基地”進行各種對外部世界的探索,這種探索還無所謂成功和失敗,所以也就無需進行挫折教育了。
1~3歲遇到困難才鼓勵
這一階段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因為出現了許多對人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事件:語言形成、思維萌芽、自我意識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兒“自我意識的萌芽”,因為一旦幼兒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就開始“鬧獨立”,在行動上什么都要“自己來”!
家長們對此常傷腦筋。這個時候,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難,然后再進行鼓勵。比如,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能力剛剛發展,尤其是在初期,走路還不夠穩,卻常要去走一些不平的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摔倒之后就放聲大哭,這時您不要去扶他,而應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3~6歲寓教于游戲
幼兒之所以喜歡游戲是因為在游戲中他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而對于成人來說,游戲也正可以作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絕好工具。因為幼兒常會把在平時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在游戲中加以發泄,和孩子一起游戲,你常可以找到平時找不到的癥結所在,這時就可以用“角色語言”鼓勵她。比如有一個內向的孩子,在一次游戲中,她的媽媽以一個她喜愛的小動物的“角色”和她對話,才發現原來以前有小朋友說她笨。以后,這位媽媽就注意讓孩子做一些她勝任的事情,慢慢培養起了這個孩子的自信心。
日常生活常見的挫折訓練
自理能力訓練
課外實踐活動時,家長有意不給孩子買水、買點心。而讓孩子自己解決口渴饑餓的問題。讓孩子在問題面前讓孩子充當主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生活中也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任務,及時引導以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與人相處訓練
在同伴群體中,幼兒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比如觀點不一致,處于領導地位或被領導的地位等等,只有在挫折中不斷地磨練,才能學會如何與別人友好相處、友好合作。
行為挫折訓練
在生活中還要為幼兒設置一定的行動障礙,但不能太難。這樣,既能引起幼兒的挫折感。又能使幼兒通過努力可以戰勝挫折。成人還可以創設一些情境,如:把孩子喜愛的玩具藏起來讓孩子尋找,讓孩子到黑暗的地方取東西等。
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
要培養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父母應重視營造一個寬松的家庭氛圍。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應事事以自己的喜惡去強求一致。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是痛苦的,但他們可從中“悟”出點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呵護孩子。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系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會有積極的影響。
培養孩子多方面興趣
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話叫“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西方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從而可以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有些孩子因父親不讓其玩電子游戲而整天悶悶不樂,而另一些孩子卻會很快地從另一種游戲中找到歡樂。興趣愛好廣泛和靈活調整目標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
有的家長在實施“挫折教育”時,往往認為就是單純地讓孩子吃苦頭,其實這是片面誤解了,“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父母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