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可謂是被后世推崇的皇帝,甚至毛澤東也將其與秦皇漢武并稱,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帝王,卻偏偏選擇了懦弱無能的兒子李治做了皇帝,而其最能干的兒子,卻先后死于非命。
長子李承乾,母親為長孫皇后,太宗皇子中最為彪悍聰穎者,深得寵愛,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寵而懷疑太宗改立,于貞觀17年謀反被廢。太宗不舍賜死,使李承乾活了下來,后來還是莫名其妙地死了。
第四子李泰,李承乾同父同母弟,曾封魏王,小時候也聰明異常,雖然長子李承乾是太子,但李世民本身也是二王子繼位,由此,自認才略過人的李泰心懷奪嫡之計。于是太子和魏王雙方各樹朋黨,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殺后,李泰也被“幽閉”起來,郁悶過了幾年之后,于貞觀21年,在其35歲的時候不明不白地死了。
第三子吳王李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融合了兩朝的高貴血統。據說李恪文武全才,唐太宗認為,在眾多兒子中,他最像自己,以前就曾經想立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的反對。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兄弟,李承乾和李泰、李治的舅舅。他看到李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個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在成功幫李治繼位之后,李治集團害怕李恪聲望太高,恐怕未來有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將李恪找個借口給殺了。
最后繼位的,是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幼子李治,由于是皇后嫡子,而且太宗在世的時候,李治因為不及幾個哥哥有才華,反越發顯得恭敬仁厚,這讓早被能干的兒子逼得整日煩擾的太宗很是寬慰,最終確定李治為太子。
可惜李治其人,是唐王朝歷史上最無能的王族公子,此君當世時被自己的皇后欺壓,死后也被皇后戴了無數綠帽子,更嚴重的是,此子更差點把李唐江山給搞丟了,被武則天玩了個改朝換代,幾個兒子也被武則天殺了大半。
某種意義上說,李世民與兒子們之間的現象,乃是一種必然。在封建社會,帝王們雖希望有能干的兒子繼承自己的王位,以使江山萬代流傳,但是,王權的排他性,卻往往使當世帝王與未來帝王之間產生沖突。
在殺死競爭的兄弟之后,“功高蓋世,海內歸心”的李世民就逼父皇李淵退位。歷史上更有甚者,干脆搞個弒父殺君的把戲,奪了老子的帝位,如春秋霸王楚王商臣、匈奴冒頓單于,都是羽翼豐滿之后,殺父自立。
于是,王子是皇帝的心頭肉,又是眼中釘。既是生命延續的希望,亦是未來的競爭者,乃至生死之敵。歷代皇帝,對于能干的兒子,往往有一種隱秘的敵意,這種隱秘的心理,有時候不免也會表露。如宋太宗的兒子元侃被立為皇太子后,京師官民在見到太子的風采之后,稱贊太子有王者氣概,足以托付天下,結果宋太宗大怒說“四海心歸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如果不是宰相寇準幫太子說情,有名望的太子,未嘗沒有被自己的父皇找借口整死的可能。
皇權的爭奪充滿血腥,唐太宗最能干的三個兒子都不得好死,反是選擇了最無能的兒子繼承皇位,其源頭即在于此。
現代社會,與傳統帝國亦有相同之處。
有些企業領袖把企業看成自己的王國,不容忍別人侵犯其權威和榮耀,“兒子”(或部屬)逐漸顯露出超人的才干,樹立了威望,一些企業領袖卻走不出貪圖權力和名望的心魔,對“兒子”接近乃至超越自己不是由衷欣慰,而是嫉恨其奪走了光環,由此暗生殺機。
中國宏基集團掌門人施振榮為企業領袖提供了借鑒。曾有人問施振榮,當很多當初在施振榮的鼓勵下獨立的“泛宏基兵團”初步超越宏基,施振榮會不會后悔,施振榮說,看到自己培養的企業家超越自己,不會有絲毫不快,而是欣慰。
社會需要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對于很多企業領袖來說,不是有沒有出色的接班人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容忍有人超越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