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山東,既有山的厚重,又不乏水的靈動。
世博會上,高科技產品林立,而山東,卻以獨特的巨型LED雕塑的“魯班鎖”為標志,以“孔子像”為核心符號。據山東館設計人員介紹,魯班鎖及其所代表的卯榫結構是形成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和家具結構的基礎,中國古代的城市文明也正是在這種智慧的指引下營造和發展起來的。因此,選用魯班鎖非常切合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思想。
“魯班鎖”是春秋時期魯國工匠魯班發明的一種木制卯榫結構,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構件——斗拱的基礎。如果說魯班鎖顯示了古人的智慧,則LED雕塑“魯班鎖”則體現了今人高科技的奇思妙想。LED“魯班鎖”以面構形,使用2100多塊LED管束矩陣模塊組裝、拼接、連線、集成總控而成,借助結構力學把各種不規則的立方體相互連接、咬合在一起。山東館將魯班鎖原型作為標志符號,是山東城市營造智惹的凝縮,融合傳統文化、現代科技與當代藝術語言,也顯示了現代文明的成果,不僅寓意“以魯班鎖的營造智慧開啟美好家園”,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醒人們在城市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要人為切斷傳統營造智慧,讓城市能可持續、健康地發展。
人人都說,世博會是人類在工業文明之后,對社會的認識、發現進行展示的一個平臺。世博會從首屆時的“萬國博覽會”展示物品到后來的展示科技,再到今天的展示理念,展示人類文明進步標志性的東西,這是世博的一個飛躍,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飛躍。
2010年的世博會將“城市”作為主題,意義非凡。據了解,現在中國的城市化比率已經達到47%,雖然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提出,表明了世界人民對一些現實問題的關注:如城市品位、文化提升、城鄉一體化等。然而說到城市化進程、說到現代化,這不僅僅是指高科技化,而是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觀念的融入。很多實例表明,現在很多城市的文化歷史遺存已經蕩然無存,這并不是現代化的進步,而是對提升城市文化的誤解。山東館對社會、城市發展做一個概括性展示,從歷史背景下觀照世博會,演繹卯榫工藝蘊含的造物智慧,魯班鎖與中國國家館的建筑符號華冠相呼應,回溯思想文化的淵源,孔子思想和諸多“國之瑰寶”異曲同工。正式呼應了2010年世博會的未來城市發展理念。
世博會上,除了讓人印象深刻的由黃河浪花拱起的展館入口處,一個巨大的“魯班鎖”,不容錯過的還有借助現場造霧機和大屏幕所營造的泰山風光。
細心的游客不難發現,山東館的建設外觀上,還蘊含了另一層含義。展館以藍色為主色調,突破了以往展館四墻合圍的方正常規,外觀將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為一體,流暢的曲線勾勒出山東“海岱交融”的地理形勝,表達出“青山連綿不絕,綠水長流不斷”的文化意境。館內有“智慧長廊”、“城市窗口”和“齊魯家園”三大展區,展示文化山東、魅力山東、好客山東以及山東人未來的城市生活,進而表達“和而不同,我們的家園”的城市內涵。在主展廳,120度弧幕上循環播映以“和而不同,我們的家園”為主題的影片,重點展示山東城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景象,尾廳“城市暢想”則大量體現了未來城市發展的先進理念。此外,展館還對太陽能、心臟支架、離子膜、集成電路等山東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進行了集中展示。
山東展館以最有代表性的山東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賢智慧的金色之光、當代城市發展的綠色之道和未來美好家園的藍色愿景。從展館建筑到展項內容都運用了高新科技,實現創意表達并展示新的生活理念。這些科技應用與展示包含著全新的生活理念,具有引領作用。“山東智造”、物聯網生活不只是技術的創新與展示,更是發展理念的展示。是對未來生活的引領。事實上,物聯網生活也是日本等國家館的展示內容,這也是山東技術、山東理念在國際平臺上的對話、交流和共鳴。
據了解,山東館最吸引媒體關注的一個方面還在于,在本屆世博會263個展館中,山東館是唯一一個由大學全程參與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展館,在240余個參展組織成立的項目團隊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是唯一一個從策劃設計到運營管理全程參與的大學。事實證明,項目實踐有效推動了大學加強學科建設,鍛煉科研團隊,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高人才培養素質,在發揮展示項目文化傳播與交流作用的同時,起到了促進教育、發展教育的積極作用,而這也將進一步推動經濟文化的振興和發展。
事實上,世博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深刻的教育影響力。在促進經濟、宣傳文化的同時,也推動著教育的反思和發展,不斷將文化、進步、創新的偉力融入民眾及青年一代的思想。本屆世博會,山東館由大學全面參與設計建設,體現的也是當代中國蓬勃發展的設計教育與文化建設之間的有機聯系,體現了山東省委、省政府關注教育、發展教育的深遠見地。如果說一所設計大學與一個世博展館的實踐運作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為今后在更加廣闊的實踐領域調動發揮大學作用、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積累了有益的經驗,那么,這也是山東館帶給世博會的教育啟示。
山東,齊魯大地,不僅有山的厚重。水的靈動,還有帶給世人啟示的“山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