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兒子一起聽電臺上的辯論節目,雙方唇槍舌劍,斗爭激烈。我問兒子:如果是讓你上去辯論,你愿意做正方還是反方?兒子說:其實各有各的道理,在我們學校也有這樣的辯論會。正方反方都是抽簽的,抽到哪一方就得替哪一方辯論,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會說,把對方駁倒你就贏了,所以在這個游戲里,聰明會說的才是贏家,舉辦這樣的辯論會目的也是在此。
我問他:那如果你抽到你反對的觀點呢?你自己都說不服自己,怎樣去說服別人認同你的觀點呢?
兒子說:如果非要我選擇跟自己觀點不同的辯方,那我就不參加。比如我喜歡林俊杰,你偏要我喜歡周杰倫,要我說周杰倫怎么比林俊杰有才華,怎么出名,我肯定受不了,我情愿不參加。
我再問他:可是你剛才說了,這是一場比賽,目的就是要擊敗對手,跟觀點沒關系。你棄權,表示你已經輸了。兒子問我:媽媽,那你是想我做個聰明的人呢,還是做個善良的人?兒子丟了個問題給我,把臺調到別處去了。
我陷入了思索中,是啊,如果你為之辯論的觀點讓你反感,不齒,你是顛倒黑白打倒對方證明自己有多聰明呢,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做個誠實善良的人?你是決定做個識時務的聰明人指鹿為馬呢,還是做個堅持原則真誠善良人獨立在風口浪尖。也許成年人都難以明白的道理,孩子卻清晰如明鏡:人可以不聰明,但不可以不善良。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