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制造
據《北京晨報》報道,日前數得出至少十來家電視臺,黃金時段,或《百科全說》,或其他健康保健欄目,讓一個個突然冒出的“神醫”,顛覆人們既有的醫療、保健和養生觀念,同時也顛覆世界既有科學常識。終于在弄出個張悟本后,驟然剎下了車。
事發之前張悟本紅到什么程度呢?據說找張悟本求方,一號難求,1800元的號掛到明年!300元的號排到2012年!
清代的小說《桃花扇》里面寫過這么一句話,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句話今天用在張悟本身上,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昔日看一個號要兩千塊錢的悟本堂,如今當作違章建筑被拆除了,這件事情似乎已經劃上了一個句號,但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去反思的是,為什么張悟本當時就能夠平地起高樓,而又為什么這座樓就能夠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其實,早幾年四川曾出了個胡萬林,無證行醫,用瀉藥給人排毒,結果瀉死了人。此人在掙得“神醫”名號時,借的是某知名作家的吹捧,然而比起今天那幾個“神醫”來,其包裝手段可謂原始至極。今天的“神醫”出場,可是集各種現代化手段于一身,上電視,出光盤,賣專著,搞講座,座診看病,背后是根又粗又長的利益鏈,腳下是堆又高又懸的忽悠塔。也正是國人喜歡跟風的“從眾效應”加上個別媒體的推波助瀾,才催生了一個個“神醫”,一位位“大師”。
本山大叔的《賣拐》,能把正常人給忽悠瘸了,今天的媒體能把正常人給忽悠神了,道理是一樣樣兒的。
熒屏混戰
近期打開電視熒屏,可謂“硝煙彌漫”。可不是又有哪部軍旅片、諜戰片在各地輪番熱播了,而是各家衛視之間“互搏”。
火藥味最重的“戰線”,非相親節目莫屬。自新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意想不到爆紅后,熒屏盡吹“相親風”。每每周末,帥哥靚女齊齊粉墨登場:《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為愛向前沖》、《緣來是你》等,四五檔相親節目同時段“搏殺”。盡管名頭不同,但從內容到形式都似“孿生”,就連備受爭議的話題,諸如“拜金女”、“富二代”、“求包養”等也如出一轍。數期節目下來,不少觀眾參透個中玄妙:“遮去臺標,怎么看都一樣”。
熒屏如此“混戰”為哪般?“收視率是萬惡之源”,崔永元的感慨雖顯絕對,卻點中要害。不可否認的是,收視率作為一個相對科學、客觀的量化指標,能夠反映一檔節目、一個頻道,乃至一家電視臺的收視表現。在市場經濟發達的今天,與收視率直接掛鉤的是廣告投放,最終關系到的是經濟收入。我們并不一味反對追求收視率,但如果“唯收視率論”,節目盲目跟風、泛娛樂化、低俗化等傾向,混戰恐怕就在所難免。
“過度同質化、低俗化,炒到最后,只會加速節目死亡,換來觀眾罵聲。”一些頭腦清醒的業內人士已經發出警告。
正如當下倡導“綠色GDP”一樣,有識之士也提出了“綠色收視率”。或許,這將是達到收視率與滿意度平衡的辦法之一。
計時如廁
“近日,一種新型高科技衛生間在單位投入使用,效果顯著……”
不好意思,這并非枯燥乏味的科技新聞,而是近日在網上引起熱議的一則帖子――因為所在單位的衛生間太過“先進”,不僅自動計時,5分鐘到了還自動開門,網友“男人淚水多”在帖子里高聲“呼救”。
茶博士的第一感覺就如原帖標題所述:杯具啊,上廁所都要開始計時了!不難想象當此單位員工沉浸在排毒減負的酣暢時,突然廁門大開,數道目光直射過來的尷尬場面。如果要評年度變態科技產品,此門一出,誰與爭鋒?
受“高科技門”刺激,網友們對在單位如廁話題熱情高漲。
“我朋友單位上廁所要打卡,如廁前都要刷下卡,出來再刷下卡。單位還有規定,上廁所的時間最長不能超過5分鐘,超時多次就要扣錢。”又是5分鐘,難道這個是國際通用標準如廁時間?
網友“溫州007”知道一家眼鏡廠,“給員工規定了一天里上廁所的次數和時間:不得超過4次,每次不得超過8分鐘。”據說此點子是廠老板想出來的,“越是偷懶的人,上廁所上得越頻繁。”如此目光如炬善于總結的老板,讓網友們不吝將“諾貝爾管理學終身成就獎”頒發給他。
事實上,企業制定規章制度首先要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其次企業的規章制度要有可操作性。而“限時上廁所”則純屬赤裸裸的“霸王條款”,遭受如廁危機的員工完全可以到單位所在城市的勞動部門投訴嘛。
暴利藥連續劇
繼央視報道了暴利1300%的治癌藥物蘆筍片后,不到一周這個紀錄就被另一種叫做恩丹西酮的治癌藥物給打破了,此藥的利潤居然是2000%。在陜西物價局網站上,可以清楚地查到成本不到四元的恩丹西酮的售價為84.80元。(《青年報》)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這話用在暴利藥身上,再貼切不過。130倍的暴利藥曝光后,就有議論預言:沒有誰會相信蘆筍片只是在長沙湘雅二院才變成了天價藥,也沒有人會相信只有蘆筍片成了天價藥。事實證實了預言。 “暴利藥連續劇”的下一集誰當主角?
此前頗多議論將“看病貴”與“市場化”畫上等號。實際上,醫療費用畸高的深層原因是“偽市場化”――幾元錢的藥品賣到幾十元,十幾元的藥賣到幾百元,這是哪個市場的規矩?本該救命的藥卻以要命的價格出售,是什么地方出了紕漏,是奸商欺詐,是官商勾結,還是“人民醫院”已經變成了“人民幣醫院”?
“暴利藥連續劇”提供了一個坐標,據此人們可以估測高昂的醫療費用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成本。然而,“暴利藥”提供的只是一個撕開口子的契機。它同時又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出監管部門的樣子,告訴人們是希望還是絕望。
臥底軟件
如果你打的每個電話,發的每條短信,別人都能查得到,甚至還能監聽到通話內容,是不是很沒有安全感? 據《長江日報》講,最近武漢有人大肆兜售―種叫“X臥底”手機竊取軟件,真能看到短信內容和通話記錄。
兜售這種手機“臥底”軟件的傳單上稱只要將軟件安裝在智能手機上,通過該公司的后臺管理平臺,就可以看到機主所有的短信內容和通話記錄。幾乎目前市面上所有智能手機都能安裝這種軟件,―套軟件售價高達1580元。
“臥底”軟件為何能竊取個人信息呢? 專家表示,這種軟件類似于―種病毒或木馬程序,安裝了這種軟件的手機在通話和發短信時,不法者在其服務器上能接受到這些信息,因此通過第三方平臺可以看到。
各位看官要當心了,以后可要保管好各自的手機了,特別是維修、外借時要格外留神。―旦發現被“臥底”軟件“粘”上,應立即用手機安全軟件清殺,或到正規手機維修點卸載,否則再曝出個“手機門”可就不妙啦!
取款牛人
南京丹鳳街一家銀行ATM機前,一取款男子被警方包圍。原來,該男子當晚在ATM機上花了半小時取款近百次,平均每分鐘提款5次以上,且每次單筆金額只取100元現金。(《揚子晚報》)
經該男子解釋,從4月份開始江蘇銀聯在南京實施跨行取款消費贏大獎活動,為贏取豐厚獎金,自活動之日始,他已在多家銀行提款兩三千次。當晚怪自己操之過急,將硬物抵在出鈔口方便操作,才驚動銀行內部系統報警引來警察。同理,在銀行去年類似的活動中,他還贏得了三千元獎金,之前當眾不肯多說,就是怕別人效仿。而參加這個活動,還有個小竅門就是得選擇跨行取款不收手續費的銀行卡。
不得不感嘆,該男子真的相當聰明。首先,他能好好琢磨怎樣才能中獎;其次,他還知道用跨行取款不收手續費的銀行卡,相信這一點不少人都沒聽說過;更重要的是,這位仁兄去年還中了3000元的獎。
他還相當有體力有耐力。常人取一次款差不多要半分鐘吧,一分鐘頂多也就取個兩三次,這仁兄一分鐘能取五六次,足見體力充沛手腳靈活;半小時取款近百次,也不知道他腿酸不酸手麻不麻,耐力之強令人佩服。
佩服歸佩服,但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警方已經不止一次地提醒,到ATM機取款尤其是夜間取款一定要注意安全。說不定就有人在暗中窺視你的銀行卡密碼,甚至有人可能會明搶。而當你站上半小時取款近百次,相信再笨的賊也可能將你的密碼爛熟于胸了,如果再碰上惡人明搶,試問手腳酸軟的你還有能力反抗嗎?